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一课为政以德

发布 2023-11-13 16:17:10 阅读 8762

第一课·为政以德。

1.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字音字形。

1)冉有仆(pú)

2)道千乘(shènɡ)之国。

3)龟玉毁于椟(dú)中。

4)则将焉用彼(bǐ)相矣。

5)固而近于费(bì)

6)邦分崩(bēnɡ)离析而不能守。

7)必偃(yǎn)

8)江山社稷(jì)

2.重要词语。

1)齐之以刑:整治,整顿。

2)有耻且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到。

4)庶矣哉:多。

5)必不得已而去:表假设,如果。

6)节用而爱人:费用,用度。

7)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8)非吾徒也:同一类的人。

9)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批判,指责。

10)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

11)盍彻乎:何不。

12)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13)临之以庄,则敬:面对。

1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亲身从事耕种。

3.通假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德:通“导”,训导。

3)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4)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语气词,吧。

4.“以”字的用法。

1)道之以政:介词,用。

2)使民以时:介词,按。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把。

4)何以伐为:介词,凭,为。

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来,用来。

6)以就有道:连词,来。

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并且,而且。

8)临之以庄:介词,用。

5.词类活用。

1)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

2)足食:使动用法,使……充足。

3)于斯二者何先: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

4)既来之,则安之: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6.特殊句式。

1)齐之以刑:介词结构后置。

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3)君子哉若人:主谓倒装。

4)无乃尔是过与:表估计,“恐怕……吧?”

5)何以伐为:表反问,“为什么要……呢?”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

7.文化常识。

1)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本课比喻统治者。

2)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萧墙之门”指内部。“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产生。

8.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瓦解。

3)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9.名句积累。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既来之,则安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语段赏析。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赏析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有时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张“以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赏析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

”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

“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

”孔子说:“教育他们。”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想方设法让百姓富裕起来,民富则安乡重家,比较好治理。这种思想不是放弃道德教化,而是先抓经济基础建设,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设。

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赏析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怀柔远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乱中传承下来,就是因为野蛮民族在用武力征服这片土地的同时,又被这里先进的文明同化了。

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赏析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

富民”。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国家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经济衰退。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赏析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统治者只要自身行为端正,治国从政就会易如反掌。孔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赏析您治理国政,**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重点研读。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案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答案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在“均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

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

答案 “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德礼”作为治国的根本。

合作**。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

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纪念和尊重。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你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

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活动。

提示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24年新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七Unit5练习卷

1.在横线上填写句子。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七律长征 2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3家书抵万金。杜甫 春望 4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5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老山界 6 陆游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中,把现实和梦境结合,强烈地表达...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三 语文版必修

第三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 基础知识训练 9分,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邬老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之下,她的女儿从小就认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92岁的 飞虎队 成员理查德 舍曼接受采访时说 我 了日军在中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文 《论语》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文 论语 论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慢慢进入我的世界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 论语 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 论语 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