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是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好奇疑问等等是推动人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哲学问题。
2、 哲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生活。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问题:
如何看待自然———唯物论和唯心论。
如何看待社会变化———辩证法和机械论。
如何看待人生和历史———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3、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解释世界的本源与状态的学问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人类的学问可以分为两类:形而上的学问,指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的学问,职能靠思辨解决,一种是研究事物具体形态的学问,成为形而下学。研究某一领域具体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
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
———具体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素材,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突破。比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大大促进了二十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知道。没有科学的哲学思想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往往陷入混乱与失败。比如牛顿晚年的科学研究。
第二课哲学思想史。
哲学思想种类繁多,但无非是对世界的认识,根据对世界本原和世界状态的回答,可以将哲学思想做简单的分类。
世界的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唯物论唯心论。
世界的壮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辩证法、形而上学。
历史是谁创造的———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机械论由相互交叉,形成各种流派: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心主义等等。
1、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2)意识与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早期的哲学家主要回答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近代哲学家主要回答第二个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判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标尺。
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决定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在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上,即意识是否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有的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有的则否认这一点。例如休谟“所有的经验归纳都是从有限推到无限,由已知推导未知,根本无法保证我们获得普遍比人知识。
”这就是不可知论。有的则强调意识可以认识自然规律。
2、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1 这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2.2 这是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到决定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是判别哲学流派的基本标尺。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1 什么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根据对本原的认识唯物主义又可分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3.2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对意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人的主观精神解释为唯一的实在,这种观点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将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或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3.3 二元论强调物质与精神是世界两个独立的本原。这就是二元论。
对于世界存在的状态,是精致的、孤立的还是运动的联系的,也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分歧。主张世界是运动的、联系的就是辩证的,主张世界是静止的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课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1 哲学是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1.2 哲学是变革的先导。
1.2.1对旧制度思想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的革命性)
1.2.2遇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哲学的科学性)
2.马克思哲学的产生。
2.1 阶级基础:欧洲无产阶级运动。
2.2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3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这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1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2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4.1 ***思想。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和国家建设的经验总结。
4.2 ***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4.3 三个代代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
4.4 科学发展观。
第四课**世界的本质。
1.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感知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
1.1 自然界的物质属性。
1.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是物质的。
2. 世界是运动的。
2.1运动时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2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强调心动、精神动的观点往往是唯心主义的。
2.3 运动是绝对的,但是相对于物体的性质或参照系,在一段时间内一定条件下变化没有发生变化,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或者叫相对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不承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不变论。
2.4 运动是有规律的。
2.4.1 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必须尊重规律安规律办事。
2.4.2 规律是可以发现的。在规律面前人是由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不承认一律的客观性就会陷入不可知论。
第五课意识。
1.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反应特性———反应形式。
1.2 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技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与社会交往促进了大脑和语言的形成。劳动创造人。
1.3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神像都像生活中的人。
2 意识的作用。
2.1 认识世界。
2.1.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1.2 意识活动具有自动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现规律。
2.2 改造世界。
2.2.1 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性。
2.2.2 能够改善人的精神面貌。
3. 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
3.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 盲目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陷入唯意志论。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油多大产。
3.3 否定意识的作用就会消极懈怠。
3.4 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科学严谨的态度与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
1.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1.1 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神特性。
1.1.1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1.2 实践就有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指人的实践是在社会关系条件行进行的,历史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的内容形式不同)
1.1.3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 实践是认识的**。
2.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 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
3.1 真理是客观的。
3.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4.1 认识具有反复性。
4.1.1 从认识的特征看,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
4.1.2 从认识对象看,客观事物的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呈现也由一个过程。
因此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压哦经过多次反复。
4.2 认识具有无限性。
4.2.1 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的。
4.2.2 人类是时代延续的。
4.2.3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 什么是联系: 事物之间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特征。
2.1 联系是普遍的(这种观点对于合作的观点、开放的观点等等都有知道意义)
2.2 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臆想联系,否则陷入诡辩论)
2.3 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
3.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1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统帅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存在,离开整体,个体就不是原来的个体。因此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3.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2.1 什么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认识事物都是一个系统。
3.2.2 系统具有哼提醒、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
3.2.3 系统优化。
着眼于整体;遵循系统有序性;注重其内部关系的优化趋势。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
生活与哲学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热点话题 评说。热点概览。1.关注世界范围内频繁的极端天气 英极端天气致鱼群成片死亡似末日 宁波极端高温天气致广告牌自燃 澳高温引发灾难部分地区温度计破表 俄克拉荷马州再遇龙卷风12人死亡 运用世界观 方 的知识,分析这些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2 关注社会热...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练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一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人都懂得哲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b.c.d.2.对世界观应这样认识 a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b 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 它...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与西方的科学有较大的差距,有学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西方非常重视哲学,而哲学在我国却不受重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