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1月,有幸与郭思乐教授面对面交流。
1月,有幸倾听“生本泰斗”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报告。
1月,有幸翻开《教育走向生本》使自己走近生本。生本,就是以生为本。有一句话早就听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生本教育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传统教学中,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也有精彩的课堂发言。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因此,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本教育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具有彻底性。
二、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三、它提出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的非常好。换成我们的课堂,如果学生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学习,那么学习也会非常好。
看到“无为而为”时,深有感触。
克莱恩的一个说法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刚读完这句话时,我觉得过于激烈,但再读一读,不禁发现这是一个事实: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
而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学方的有为,这同时也恰好是教方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方的有所为。也就是说,书中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在古代哲学里,也有关于无为而为的阐述。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本教育的改革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即。
教少学多。一旦让学生有了选择的自由,他们在学校花了几个钟头甚至几周的时间所学习的东西,也许在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内就能学会,或者甚至根本不必学它。但是,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我们很难适应这种甜蜜,我们会由此产生一种似乎我们教的太少了的负疚感。
我们有时候如同饭店厨师一样,每顿饭都做的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部用上。实际上,我们应当逐步习惯学生的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他们学的太快而产生负疚感。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生本教育,既容易又不容易呀!
读书心得《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 读书心得。这几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 教育走向生本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想和大家分享。1 在书中,郭教...
读书心得感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感悟。读 教育走向生本 以 感悟 为题,包含双重含义。首先研读郭思乐教授的 教育走向生本 的过程本身是我一次深层次的感悟,让我对生本教育的理论有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这一感悟的过程中我深刻领略到 感悟 对生本教育的意义。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 读后感蔡云红2010.1 在 教育走向生本 中,有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一段话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 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是只传授知识 要鼓励行动。记得在几年前也学过一个理论,叫做 做中学 这个理论从人的思维角度出发,阐述了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 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