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牧童》说课稿

发布 2023-09-12 16:35:56 阅读 3156

《牧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当中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体味古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

的意思”。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诵读法”,因为古诗有**美,再读的时候要读出来。

我还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以谈话引入。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也是令人回味和怀念的,从古至今有许多人在描写儿童充满情趣的生活。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有关儿童的古诗吗?背一背。

2、学生背诵学过的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袁枚,《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3、导入本课。(板书:牧童)

二)、明确目标。

以小黑板的方式出示目标并且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了然于胸,学习的时候围绕目标进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体味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三)、学习古诗。

1、知诗解题。

1).“牧童”是什么意思?

2).了解作者。吕岩,字洞宾,是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就是“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吕洞宾,他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

了解作者及“八仙过海”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进一步了解作者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感情。

2、明了诗意。

1)、熟读古诗。

轻声读诗,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

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反馈: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字词意思,学生总结各句意思:

全班齐读此诗。

3、体味意境。

1).教师朗诵,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4、熟读成诵。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背诵,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四)、归纳学法。

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吕岩的生活经历,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解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明了诗意)

通过体会诗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体味意境)

最后熟读成诵。

板书:熟读成诵)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五)、课堂作业。

1、点名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把古诗以竖行的形式书写一是便于学生认读,二是体现诗的古体美。牧。

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欣赏诗歌(方法)

知诗解题。明了诗意。

体味意境。熟读成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说课稿

清贫 说课稿。一 说教材。清贫 是篇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本单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用 清贫 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阐明 清贫 的伟大意义。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金钱的魔力》说课稿

金钱的魔力 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金钱的魔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来说说第一板块说教材。金钱的魔力 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应用。这篇课文节选自...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精编版

一 教材分析 牧童 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