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第一课时

发布 2023-09-12 16:35:55 阅读 7472

《一枚金币》公开课3稿。

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金钱”,分别安排了《一枚金币》《散落的钞票》《毽子里的铜钱》这三篇课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价值。《一枚金币》这篇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这是个格鲁吉亚童话,文章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活泼自然,蕴含的道理也不难把握,但如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启发四年级的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却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反复品味,站在多个角度考虑文本之后,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说出人物的特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体会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趣味引入。

1、师:同学们,千百年来,金钱一直是人们热衷议论的话题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中国的古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现代人的说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金钱的名言俗语呢?

(学生说说关于金钱的名言)

你的预习准备做得很充分!你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待金钱的态度。

2、师:大家都知道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亲却打算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板书课题:一枚金币把字写大一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就向老师点头示意。2、检查朗读情况,出示课件。

1)都读完了,黑板上有些生词,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待会老师请小老师来带读!学生自由读词语,然后请几位小老师带读。

2)提醒多音字差:这个字你读得很准,这是个多音字,它除了可以念chai还可以念什么?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这个字居然有四个读音,怎么区分开它们呢?我们来做个题目吧!谁来试试?然后齐读。(3)同样挣也是多音字。

4)同学们再来齐声读读这些词语吧!

3、好的,刚刚检查完了同学们的字词预习情况,再来看看你们的课文预习情况吧!(请学生根据课件来说说自己的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课文共有28个自然段。(齐声回答)

2)、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里主要人物有儿子、父亲和母亲。(指名回答)

3)读完了课文,谁能来复述这个童话故事!

耐心听完学生的复述)你真棒!叙述完整,表达得也很清楚!

三)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所有的故事之所以发生都有它的起因,然后还会有故事的经过和结尾。那么,这个一枚金币的故事起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找到的同学坐端正,指名学生回答。

一、起因(1——8)(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到形容儿子和父亲的词语,并用横线画下来。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指导书写)父亲:辛勤劳动、省吃俭用。

3、父子俩的性格——完全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啊!辛勤劳动了一辈子的父亲,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父亲,见到儿子总是这样懒惰、花钱如流水——他终于!

—受不了!他再也——受不了!

4、从“受不了”这三个字你感受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气愤!愤怒!失望!除了“受不了”这个词语,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话感受到父亲的愤怒和失望呢?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嗯,那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又最能凸显出父亲的愤怒和失望呢?——随便”“懒鬼”“一文钱”

师:是啊,“随便”,给谁都可以,就是不要给儿子,父亲真是失望透顶了!谁来当当这愤怒而又失望的父亲读读这句话呢!

5、指名读。

第一个学生读,读得不错,但还差点味道!谁能抓住刚刚找到的几个关键词再来读?第二个学生读,嗯,你读得真好!抓住了关键词,读出了自己的体会!

6、指板书说:在母亲的辩解下,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二、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讲述了这挣一枚金币的经过。经过(9——28)(板书)

1、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得知,儿子一共给父亲几次金币?——三次。(出示**)

嗯!这里有一张**,请同学们根据你刚刚的阅读来完成它!可以前后左右相互讨论。

金币怎么来的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请学生来说(一个学生就可以说完,引导学生说完整。如第一次金币是母亲给的,父亲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儿子的反应是笑了起来,走开了这位同学真厉害,用流利的语言把三次过程都叙述出来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3、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纵向对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你们的发现!(**指导学生纵向对比)交流好了的同学坐端正,我们来一起**。

学生1的发现:我发现前两次都是母亲给的,第三次金币是自己挣的!为什么第三次是自己挣?

而不是母亲继续给呢?

不能再骗爸爸。爸爸已经知道了不是挣来的。——看来只有挣来的,父亲才会认同。

学生2的发现:我发现父亲三次都是把儿子给的金币扔进火炉里。老师有疑问了,这是为什么呀?谁来为老师解答。

因为父亲不相信他——那为什么父亲不相信他呢?——因为儿子一直都是花钱如流水很懒惰的。还有,父亲也想通过这样一种做法来——试探儿子,是不是他自己挣来的金币。

那么。父亲试探出来了吗?哪次金币才是儿子自己挣的呢?

——第三次。

我们再来对第三列进行纵向对比,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3发现:儿子前两次的态度都是“笑了起来,走开了”,最后一次是“受不了”“跑”“抓”“叫”。谁在这个地方提个问题——学生提问:

为什么前两次是。。第三次却。。。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谁来解答!

因为前两次的都是母亲给的——不珍惜。第三次是自己挣的——所以很心疼很珍惜。嗯,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我想问问你为什么第一次是笑着走开?

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次你还是笑着走开?。。你呢?

你呢?那为什么第三次你受不了了?学生说。。。

4、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儿子第三次挣金币的内容,找到儿子挣金币的过程,并用横线划下来。指名学生朗读。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的这第三枚金币是干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活!时间长不长?——长。他帮着这个——收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辛不辛苦?——辛苦。

是啊,所以当儿子把这枚千辛万苦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看见爸爸仍然扔进火炉里,他怎么了——受不了了!读这句话,这里面有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此时儿子对这枚金币的———珍惜!

谁来当当此时的儿子读读这句话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我们不仅要读句子,还要读标点符号!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谁再来读一读!)我们可以大胆,在这整整一个星期内,儿子是怎样当牛做马的!(出示填空)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的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多请几位学生来试一试。)

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合作读一读,我读爸爸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

5、是啊!这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所以态度和前两次完全不同!

6、同学们,通过这三次纵向对比,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就用简单的一句话作答。想好了就把它写在课后思考题的下面。

7、请学生交流自己领悟到的道理。

8、是啊,其实大家说的道理,也就是父亲想让儿子明白的道理,这也是父亲坚持让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同学们,一枚小小的金币,不仅让儿子明白了珍惜劳动所得,还让同学们有了许多收获!我相信大家以后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课的最后,老师还想送几句话给大家,请同学们翻到语文天地107页,看到读一读,就让我们在这三句古语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强不执弱。

好,下课!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枚金币 教案

一枚金币 教案。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 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

四年级语文上册10 1一枚金币练习题 有答案

一 看拼音,写词语。j n b l n du ji nsh ngzh ng qi n 二 比一比,组词语。枚 晓 牧 浇 炉 疯 泸 病 三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挣 差 四 给句子排序,把序号写在括号里。一本 十。万个为什么 在学校里碰见同学带的好书,我一定会借来认真阅读。有一天中午回到家,我看...

四年级有关母爱的作文一枚缝衣针

一枚缝衣针。一枚缝衣针。看了 唐山大 我被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所感动,我不禁感叹,母爱力量真大啊!竟使人们瞬间变得勇敢,无所畏惧。一天,一个母亲正在家里缝衣服,用脚推动着摇篮里幼小的儿子。突然,动物开始惊慌,乱跑,乱跳,似乎在逃避着什么,桌子上的杯子在颤动。母亲开始惧怕,想抱起儿子,轰 雷鸣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