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案(7)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二) 形象鉴赏。
编者:朱丽华校对:周晓月审阅:钟金周。
班级姓名学号。
考纲解读】形象鉴赏的内容。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1)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3)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2.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前导学】1.(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2015·盐城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答案: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3.(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课中学案】事物形象鉴赏。
1.例题解析。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归纳总结。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2)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3)步骤:①概括物象的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特征(品格、精神)。
分析出诗人借助这一物象要表达的情感。
景物形象鉴赏。
1.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简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归纳总结。
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步骤:①什么图景;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人物形象鉴赏。
1.例题解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上面这首诗的人物形象。
参***:这首诗勾画出性格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渔翁形象。诗的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这就给读者展示了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这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2.归纳总结。
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课后训案】1.(202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函数 1 教师版
函数讲义 一 1.已知的反函数为,则不等式的解集是。答案 2.若函数在区间上存在一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或 答案 c 3.若不等式在时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答案 4.设摩天轮逆时针方向匀速旋转,24分钟旋转一周,轮上观光箱所在圆的方程为 已知时间时,观光箱a的坐标为,则当时 单位 分 动...
南亚1 教师版
第七章认识大洲 第二节南亚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知道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3.知道印度河和恒河的发源地 流经的国家和注入的海洋。预习 1 教材助读。阅读教材40 42页。2 预习自测。1 南亚的地理位置。南亚位于亚洲南部中 西段与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濒湾,西滨。2...
1草原教师版
2019学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科第一单元导学案 教师版 主备人审核人。课题 1 草原。教学目标 1 会写 毯 陈 裳 等8个生字,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2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3 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