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师版 1

发布 2023-05-16 03:24:28 阅读 2180

《定风波》导学纲要。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拓展写作,深入地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2.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3.拓展写作,深入地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202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2.苏轼之事。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

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他在晚年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教学过程:一、 导入。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二、 诵读感悟

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要读准字音。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

二)读小序,弄清事由 (时间、地点、事由。

三)三读,走进文本

三、自学**。

1.找出景物描写: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

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2.如何理解风雨。

这里的“风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一语双关)作者面对自然风雨随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对人生风雨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的写照。

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心灵的净空无风无雨。

3.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的苏轼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结合相关诗句归纳词人形象)

—沉着从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潇洒。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总结: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随意而安、潇洒闲适、旷达乐观的诗人形象。

4、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合作**。

东坡的“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

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

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拓展训练。

一)诗歌鉴赏。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语言表达。

现要举行“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盛典”颁奖大会,请你为获奖的苏东坡写一段颁奖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就让无数后人享用一生。

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豪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2.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

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3.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

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三)写作训练。

以“旷达”为话题,以苏轼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感悟。

1)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纪念》,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

2)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铭记与忘记》,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

3)面对大海,我想到了苏轼的胸怀。同是遭遇朝廷的排斥和加害,但贾谊被贬后郁闷而死,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却成了词坛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大海般的襟怀令我感奋不已。(《面对大海》,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 新授课。设计人 孙东阳审核人 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号 18 使用时间 2013.5班级姓名。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学...

函数 1 教师版

函数讲义 一 1.已知的反函数为,则不等式的解集是。答案 2.若函数在区间上存在一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或 答案 c 3.若不等式在时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答案 4.设摩天轮逆时针方向匀速旋转,24分钟旋转一周,轮上观光箱所在圆的方程为 已知时间时,观光箱a的坐标为,则当时 单位 分 动...

南亚1 教师版

第七章认识大洲 第二节南亚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知道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3.知道印度河和恒河的发源地 流经的国家和注入的海洋。预习 1 教材助读。阅读教材40 42页。2 预习自测。1 南亚的地理位置。南亚位于亚洲南部中 西段与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濒湾,西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