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

发布 2023-05-08 08:12:28 阅读 8029

ⅰ幼儿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在科学发现活动中,记录表可以记录幼儿在观察和调查中的发现、在实验活动中的猜想和验证、在讨论学习中的分类和梳理;可以帮助幼儿细致地观察现象,引导幼儿学会主动学习和进行学习的自我(构建;更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发现与获取的经验,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由于幼儿科学发现活动的目标不同,所使用记录表的内容、侧重点、记录方式及记录表的作用也是各异的。换句话说,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科学发现活动中需要的记录表是不同的。为了幼儿科学又方便地记录探索的足迹,提供交流的依据,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活动设计一张适宜实用的记录表十分必要。

一、记录表的设计原则。

设计科学发现活动中的记录表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目的性。设计记录表目标要明确,在主题的指导下知道调查什么、观察什么、**什么、记录什么。比如,中班调查表《马路上有什么》,从标题上可看出该调查表的是要调查幼儿对马路上各种车辆及各种设施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是对幼儿活动前知识经验的了解,便于教师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组织活动。

2适宜性。设计记录表要适合幼儿记录、合作、分享与交流。幼儿不识字,可用各种符号、标记、数字或图画来进行记录。

因此,有些记录表空格要大,多留白。比如,记录表《秋天多美丽》可设计这样几列: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蔬菜、秋天的水果等;只设两行;第一行写上各列的名称,第二行大量留白,幼儿根据谈话讨论在第二行大格中画出各种秋天的树、花、蔬菜、水果等。

“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在的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之间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幼儿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还可以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科学发现活动所需要的记录表是不同的,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

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这些,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为了幼儿科学又方便地记录探索的足迹、提供交流的依据,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设计适宜实用的记录表十分必要,以下就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

1、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设计记录表。

1.1、小班幼儿关于科学活动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小肌肉**育善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部分幼儿连执笔都有困难。

(2)、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兴趣的支配,很难操作后进行记录。

(3)、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

1.2、小班幼儿的记录表设计。

1.2.1、教师提供的记录**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

在“做中学”活动中,小班幼儿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头疼,孩子们很容易受兴趣支配而忽视记录这一块,因此,在这类的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幼儿的这一特点,**的设计必须浅显易懂,如:**、图画等,要让孩子们明确记录的对象和内容。而在记录的方式上,也可以选择适合小班年龄的黏贴、搭扣的方式方便幼儿的操作。

由于他们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中不能一味地督促记录,而应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体验。因此,小班幼儿的记录可能更多的是在教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

案例1:小班“做中学”科学实验课《吹泡泡》

我提供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再分组游戏,操作时我参与到其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尝试各种工具。由于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看到的泡泡形状讲出来。

在记录纸的设计上我采取幼儿最直观的图形法来呈现:画上吹泡泡工具的形状,让幼儿进行猜想,最后进行集体记录,发现泡泡的秘密。在集体记录的过程里,也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黏贴的形式进行记录。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猜想、记录都会在中、大班的科学活动中才有所体现,但在这个活动中我就大胆的让小班幼儿尝试记录,从小班就培养幼儿记录的能力。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从而发现泡泡都是圆形的。

1.2.2、注意“做中学”在区域活动中的记录表层次性和动态性。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把很多关于“做中学”的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自由地操作。但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那么,如果教师在区域中所投放的记录表是同一水平、长久不变的话,孩子们就往往会把“记录”抛之脑后,而所谓的探索成了纯粹的游戏摆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不断地更新活动区中的记录表,注意记录表的层次性。

案例2:《颜色变变变》(小班主题“好玩的水”中的活动)

这个活动中,主要是要孩子们发现:不同颜色按一定比例相互配比后产生了新的颜色:黄+红=橙;黄+蓝=绿;红+蓝=紫………而且比例不同颜色的深浅也会发生变化。

在刚开始,孩子们只是简单地认识到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相遇会变出另外一种颜色,这时,我提供的记录表是很简单的,主要是让幼儿记录下用什么颜色变出了什么颜色,旨在让孩子自主探索。如表一。

当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我提供颜色卡片,让孩子猜一猜可能会变成什么颜色,再去操作验证。如表二。

到后期,孩子们对于这一实验已经得心应手,新鲜感没有了也就不愿意去探索操作了,这时,我根据孩子们认知水平和记录能力的提高,又提供了第三张记录表,用有趣形象的**形象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而且,类似填空的图形也增加了活动的难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的同时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掌握对于颜色变化的目标。如表三。

表一:表二:表三:

2、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制定记录表。

2.1、中班幼儿关于科学活动的年龄特点。

(1)、中班幼儿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

(2)、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

(3)、常常喜欢寻根刨底。

(4)、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

2.2、中班幼儿的记录表设计。

2.2.1、记录表须简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

中班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已经可以用比较直观的感觉去感知物体特性,并可以运用简单的记录进行表现。在很多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猜想和实验后得到的验证结果。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记录表尽可能简洁,可以**并茂,但要注意文字少一点。

案例3:沉与浮。

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用“↓”表示“沉”;用“↑”表示浮;对于悬浮在水中的可以用“-”表示。而中班的幼儿已具备合作、协商的能力,因此,多可以采取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形式。在这里,我选择的是个人记录。

猜一猜。做一做。

到中班后期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的积累,对于实验记录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在这个时段进行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活动,记录表可以给孩子们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孩子们自己来决定实验操作的对象和记录的方式,如:

2.2.2、以活动内容及其目标出发,凸显其辅助性作用。

中班时期的“做中学”活动中的记录表设计要说难并不难,但要设计一张好的记录表并非易事。有很多老师为了要有记录而随便去设计一张**,很多时候**会浅显于教学目的甚至偏离活动内容。其实,在活动中的记录表主要是辅助我们的教学,即让幼儿在**的重要阶段进行记录,使他们以尊重事实的方式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客观解释。

所以,在设计活动记录表的时候,要从内容和目标出发,并赋予一定的挑战性。

案例4:《溶解》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操作,知道物体在不同水温下溶解有快慢之分。在第一次的记录表设计中(如表一)我只设计了一个溶解速度,对于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来说,一个是偏简单了;另一个则是记录表没有为活动服务,不能帮助幼儿探索、发现不同水温下物体的溶解速度的快慢之分,因此,我又设计了第二张记录表(如表二),在活动时孩子们不但明确了要观察的对象,而且,对于活动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表一:实验物品。慢。快。

溶解速度。糖果。

麦片。薏仁。

芝麻糊。肥皂。

表二:实验物品。

冷ng溶解速度。慢。快。

热。慢。快。快。

快。溶解速度。糖果。快。

快。快。

麦片。薏仁。

芝麻糊。肥皂。

3、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制定记录表。

3.1、大班幼儿关于科学活动的年龄特点。

(1)、幼儿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

(2)、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

(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

(4)、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

(5)、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

3.2、大班幼儿的记录表设计。

3.2.1、记录表应体现**性,还幼儿一个真实的探索世界。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文字的量可适当增加。但在很多活动中,教师限制了孩子们的记录形式和方法,孩子们总在一个“高控制”的探索模式下探索出一个同样的实验结果或发现,这样的活动还有什么“探索”可言呢?

案例5:大班有这样一个活动《物体下落》。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现象后,向幼儿出示记录单(上画一些物体),并讲解记录方法:

将这些物体抛向空中,然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物体旁边做记号(用“↓”表示物体下落)。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物体抛向空中都会下落,如果教师只要求幼儿用“↓”记录物体是否下落,这样的记录还有什么意义?

又如何促使幼儿进行有效的**呢?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重新制作记录表扩充记录的内容,先让幼儿进行猜想记录,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下落时的状态(如表),这样目的明确的记录必然会引发幼儿的**兴趣,提高**的有效性。其次,从记录方式来说,幼儿观察到沙袋和气球下落时速度不同,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况,用“∫”表示气球落下的情况,然后针对记录情况各自分析并发现、交流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

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班级 小三班。活动时间 2008.10.30 组织者 葛云芳。活动名称 科学 我喜欢的车。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交流经验。2 鼓励幼儿大方的把自己喜欢的车介绍给大家,并乐于想象未来的车。活动过程 1 师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要到汽车城去参观,里面有...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茨竹坝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表。讲授者活动主题活动记录。卿光花学科。活动时间。科学。2012年5月18日。做一个钟摆。一 引入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 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 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3 小结 摆长不等同与绳长。二 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 师...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茨竹坝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表。讲授者活动主题。易朝凤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科。活动时间。科学。2012年9月19日。一 谈话导入 1 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 阳光 空气等 2 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 互相影响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活。二 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