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录表

发布 2023-05-08 08:11:28 阅读 9530

让科学记录本成为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导航仪。

科学记录是小学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科学记录,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科学学习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更细致地关注科学活动的现象和数据,促进思维发展和自我科学概念建构。同时科学记录本也为**活动保留下重要的证据,并充分展现了学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发展的轨迹,还可以让科学课的课外延伸做得更加扎实,促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会做简单的定量记录”。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记录内容标准的要求看来,科学课学会做记录既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科学课的记录发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使科学记录不拘泥于一纸记录单、记录表的数据记录,让科学记录本成为学生对自我观点保存、表达和**活动中思维参与,推进并发展思维的基石,笔者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运用科学记录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激发**思维火花。

小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是对外界的事物最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所拥有的原认知也是五花八门,属于自发性的前概念思维阶段,带有强烈的年龄认知特点。学生对科学前概念的认知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开展**性活动的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内化的持续性过程。而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欲望,才会积极、主动、持续地参与学习。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提供恰当的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展示出来,正确把握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思维,使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教育教学所利用。

因此笔者提倡大家使用科学记录本,记录下学生前概念思维。

案例]《磁铁的两极》

本课是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建立了“磁铁”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进一步研究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块条形(马蹄形)磁铁上磁力的分布情况,并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些学生对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猜想的记录。

在学生的记录本上,学生用文字和图示描画着自己的猜想。每个学生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慎重地写下来的;每个学生都在记录,没有任何干扰,没有其他学生抢先发言的思维牵制,这让学生们的思维发生在对教师的提问、研究的事物的思考,并“畅所欲言”地记录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中,他们每个人所表达的想法是自己的,是独立的,是原始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磁性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如用圆圈的,用实验过的铁钉,有些是用圆点,更有些是直接用铅笔的浓淡来表达,但都清晰的展现出自己的磁性大小的猜想:圆圈多的,吸引的铁钉多的,圆点、圆圈多的位置都是磁性强的部分,反之,则相应是弱,或者就没有磁性。而有些学生则认为:

一块磁铁分成左右两部分,总会出现一边磁性强(吸引的铁钉、圆圈比较多),另一边磁性弱,很少有学生认为一块磁铁两边的磁性都是一样的。笔者认为,这或许与做课老师将课题《磁铁的两极》出示有一定的关联吧。

当然,不难发现,在没有任何教学铺垫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分布情况的认识,是很单薄的,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学生对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的猜测却是丰富多彩的。当然,学生所画所记录的内容,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全部的想法,所以有时候还需要用语言为自己补充。

师:“没有画圆圈的地方,那里是没有磁性吗?”

学生解释到:“那些地方(没有画圆圈的位置,)也有磁性的,是我忘记画了。”

师:“那你说说,这边的磁性是怎么样的?”

学生上台一边说一边用笔补上圆圈:“恩,这里的磁性要比这里(圈很多的地方)弱,比这里(圈很少的地方)强。”

可见,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有时候学生的记录能力还不足以完全展现出自己所认知的,还需要用语言表述,结合记录的直观和语言的补充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由此,教师便可利用科学记录本中所展现学生的前概念,触到学生之间的不统一,激发学生的**欲望:“从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猜测,到底谁猜测的最合理、最符合实际?怎么去验证呢?

”然后设计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有效率。

二、关注科学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和数据,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出:“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记录的一个主体内容,对事物的描述、现象的解释、规律的发现、结论的验证都有其独到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重要的数据,更要点拨学生从被动记录数据到主动分析数据,自觉运用科学记录来解决问题。以此,使科学记录成为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证据,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口腔里的变化》

笔者在课内让每位学生参与面包的咀嚼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照镜子对自己口腔内食物的变化做简单记录。在课内品尝食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件多么喜欢又兴奋的事情,以往会有很多学生按捺不住,只知道吃、尝味道,而忘记了活动意图。但这节课,学生在教师明确的记录任务下都在努力地完成着,时不时张开嘴巴,用镜子照着画。

在活动时间8分钟内,所有的学生认真的完成了观察记录:

学生利用观察现象知道:“食物变怎么样了”,记录还是很浅显。但第一和第二幅**中,学生对长时间咀嚼后面包的记录:

一个个圈、“变成碎片”,可能是缺乏对现象的细致观察,更可能是这部分学生错误的固有思维:牙齿咀嚼后面包变成更小的碎片,而忽略了唾液的存在。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生成,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事实和科学的认知。

同时在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思考并尝试找到答案:“是怎么物质使它发生变化呢?牙齿和舌头,还有水一样的物质(唾液)是怎么一起合作的”,更有些学生的思维能进一步到达:

“食物吃下去后,到**了?又会变成什么样的?那里有什么物质在帮助食物进行变化?

食物最后怎么会成为什么身体的能量呢?……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被科学记录内容激发了深入学习的兴趣思维,完成课内学习的同时更能走出课堂去延续思维的发展。

三、携手科学记录组织高效的小组研讨,发展语言思维。

科学课在课内**活动中,合作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但大多数学生喜于实验而轻于记录,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只有一个人的记录、发现,使得小组内交流和研讨也无法开展。

新形势下的科学要求每个学生除了有相应的分工外,都要承担起科学记录的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将实验前的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实验后的发现,用简单的词、句记录、整理,这些记录都预示着学生在经历着思维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并在**发现的第一时间作下记录;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

面对自己的记录本,基于科学记录本上的丰富信息,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有想法可表达、更有证据可依靠,如此小组内的研讨就会变得更有效率;学生还能通过组内的交流反思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不足,学习其他同伴的长处,更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案例]《口腔里的变化》

笔者让每位同学利用镜子观察,在科学记录本中画一画下排的牙齿。活动后,让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画好的牙齿,向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各颗牙齿的形状以及自己是按什么形状给牙齿分类。

每个孩子都是乐于分享的,活动一开始,整个班级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指着自己的牙齿介绍了起来,比比谁的牙齿多,比比牙齿的形状,比比分类的方法等。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在组内融洽、平等的交流环境下,学生能大胆说话,能很快得学习到别人优秀的、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乐于倾听别人与自己共同拥有却有差异的牙齿信息,更轻松的分享自己的——“蛀牙”,这也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组内交流的新话题,同时也呼吁了保护牙齿的举动。

因此,人手一本科学记录,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研讨,研讨后的汇报也更有效率,大大提高了汇报的速度。维果茨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这一点在研讨活动中能够做到,不过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只有当一个人设法说出他所想的事情的时候,他的想法才能逐步变得清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促进学生的前语言的形成,使新的思想汇集成思维。

通过思维和语言的相互作用,思维改变了语言,而语言也改变了思维,从而最终完善了学生的所想、所说、所为。

四、让科学记录贯穿科学课内外活动,推进思维深化。

都说,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学生科学**的起点和终点。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内外,都是科学学习的场所。课内学习是基础,课外学习是一种必要的延伸和补充。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后续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推动思维深化。

案例]《沉和浮》单元后续活动。

在《沉和浮》单元教学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单元科学记录的整理,复习学到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总结优点,反思不足,并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新问题。从记录本记录的新问题可见,学生对于单元学习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

1、从生活现象想到:煮汤圆时会看到:生的汤圆沉在水底,熟的汤圆浮至水面,这是为什么?一样是萝卜,为什么北方的萝卜在水中会浮,而南方的萝卜在水中会沉?……

2、从课本中延伸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船装载的货物更多?船从海里驶到河里时,船受到的浮力会有变化吗?……

3、从成语、文学典故等故事中想到的问题 :《捞铁牛》中怀丙是怎么把八只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的呢?我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想到的:把船上的石头放入水池中,水池的水位会变化吗?……

一节后续活动课,研究学生提出的一个新问题:“把船上的石头放入水池中,水池的水位会变化吗?”。

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才会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才会真的到课外去**。如此,把科学**与学生的所想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过程中做好记录,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单元内容进行解释。

在后续活动课后,教师再给出新的课外**的任务“将船中的木块放入水中,水池的水位会不会变化呢?”或者学生问题整理而来的《单元课外研究问题参考题库》,供学生课外研究,并要求完成《课外研究报告》:

我的研究报告。

研究者。让学生尝试利用课内所学知识研究并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将科学学习切实延伸到课外。同时将课外研究成果报告作为学期评价的一个部分,教师及时反馈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习。

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班级 小三班。活动时间 2008.10.30 组织者 葛云芳。活动名称 科学 我喜欢的车。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交流经验。2 鼓励幼儿大方的把自己喜欢的车介绍给大家,并乐于想象未来的车。活动过程 1 师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要到汽车城去参观,里面有...

科学实验评分记录表

试卷。学校名称姓名抽签号 题目 器材 结果 记录 背面可用 监考教师签字日期。评分记录表。试题 cwa1 测定水的温度。学校名称姓名性别 男 女。题目 请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热水 冰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并填写下列 监考教师签字日期。试卷2试题 cwa2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学校名称姓名性别 男 女。题目...

苏教版《科学》小学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 科学 小学实验记录表。新街小学科学实验记录表。名班主任的人数是在一年的某月某日 某日下午开始 某日下午结束 某日下午结束 某日下午结束 某日结束 某日结束 某日结束 某日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一天结束时,在and通过在红色纸板 剪刀 铅笔 彩色笔和回形针上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