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发布 2023-04-21 00:09:28 阅读 1455

【语文版】七年级文言虚词专题精讲。

为了便于记诵和掌握,笔者将初一语文上下册中所涉及到的40多个文言虚词以“百家姓”的形式编成“四字歌诀”——

之乎者也,以而乃何。为其安故,盖因于则。既然耶与,遂惟夫所。但犹被尔,曾焉耳或。虽已胡哉,且矣即邪。

上学期末我们已经讲解了其中最常用的“之、乎、者、也、已、而”,下面继续给同学们介绍“乃、何、为、其、因”这五个虚词。

.乃。“乃”最常见的是用作连词、副词。

1)连词。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

例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作“才”)(黔之驴》)例2:

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译作“(于是)就”)(强项令》)例3: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译作“才”)(强项令》)

2)副词。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定,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或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作“竟然”。这两种用法在本册教材中尚未涉及到,这里举两个其他例子供参考。

例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作“是”)(陈涉世家》)例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译为“竟然”)(桃花源记》)2何。“何”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疑问代词、副词。

1)疑问代词,译作“什么”、“怎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例1:帝曰:“欲何言?”(可译作“什么”)(强项令》)

例2: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作“怎么样”)(列子〉二则》)(副词。表程度,可译为“多么”、“很”。例3:

使君一何愚!(可译作“多么”)(陌上桑》)3为。“为”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连词、动词。

1)作介词。主要是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关联的对象,可译作“替”、“给”;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为了”、“因为”;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1:卒有疾,亲为调药。(可译为“替”、“给”)(岳飞》)例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译为“为了”)(木兰诗》)(连词,为(读“wè表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

例3: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可译作“因为”)(乘船》)(作动词,可译为“是”、“称为”(或“叫”)、做”、“作为”。例4:后特征为洛阳令(可译作“做”、“担任”)(强项令》)

例5: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可译作“是”、“还是”)(强项令》)4其。“其”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此外,还用作语气副词。(1代词。

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们”;代事、代物,译作“它的”。

例1:益习其声(可译作“它的”)(黔之驴》)

例2: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译作“他的”)(包拯》)②指代词,表示远指。

例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作“那”、“那个”)(列子〉二则》)(语气副词。表劝告、祈使、命令。可译为“就”、“一定”、“还是”等。

.因。“因”常作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通过”、“靠着”;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可译为“因为”、“因此”、“于是”。例1: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译作“凭借”)(隆中对》)

例2: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译作“于是”,这里有接着的意思)(《强项令》)(刘绍森)

七年级 上 重点文言虚词练习

一 虚词 之 a 助词,的 b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c 代词,代指人 事物 d 动词,到 往。练习 指出下面句中 之 的用法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诸儿竞走取之。蜀之鄙有二僧。吾欲之南海。西蜀之去南海。子将安之。人之立志。之虚所卖之。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刺史颜证奇之。得...

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一 文言虚词 本册涉及的文言虚词及用法示例如下 一 之其而于以为。之 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用作代词,它 它们 他 他们 她 她们 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如 楚王闻之之 代词,这件事。用作结构助词,的 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

七年级下文言文虚词考点

七年级下册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 代词。1 人称代词,译作 他 她 他们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桓侯故使之问之。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 它 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 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作 的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