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厘米。
课题:阿福的新衣--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教材93—96页,信息窗1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提示: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正确建立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直尺,长短不同的小棒,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长短不同的小棒,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要认真听呀,听听故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课件**《阿福的新衣》故事。学生认真听。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 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是啊,大家听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桌讨论,发表看法。
同学们想的真不错!**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如果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
认识厘米)
二)**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对,尺子上有1厘米,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他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这种尺子叫刻度尺。请同学们说一说刻度尺上都有什么?
让学生认识刻度尺上的长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长刻度线的下面有数字,咱们就把这些长刻度线分别叫做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刻度0也表示尺子的起点指出0刻度在哪儿?刻度5在哪儿?
2.认识1厘米。
1)刻度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谁知道在刻度尺上还有哪一段长是1厘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比方说刻度1到刻度2之间,刻度3到刻度4之间……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对照着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大拇指和食指比划)
为了让同学们比的更准确一些,拿出准备的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轻轻地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
好,现在你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了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比较短,所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1厘米的长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有利于学生简历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画1厘米
怎样画1厘米长的线?
学生说完后教师示范画:直尺放平,在刻度0上面点个点,一直画到刻度1就停下,在刻度1上面也点个点。这就是1厘米长的线,**的上方标上1厘米。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4.认识几厘米画几厘米。
1)你知道刻度0到刻度3之间的这段有多长吗?刻度0到刻度4之间的一段呢?刻度1到刻度6之间的一段呢?7到11呢?
小结:有几个1厘米(大格)就是几厘米。
2)怎样画4厘米长的线?
学生汇报画法教师示范:从刻度0画到刻度4,就是4厘米长的线,在上面标上4厘米。
学生画教师巡视。学生再画6厘米长的线。强调从刻度0开始画。
5.认识线段。
刚才咱们画的1厘米、4厘米、6厘米的线都是线段:线段都有端点,直直的,可以测量长度。(连结两个点的直直的线就是线段)
6.测量线段的长度。
1)出示:课本95页小电脑博士提出的问题:这几条画的都是线段你能量出他们的长度吗?
学生说,教师注意纠正,并示范测量方法: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段,直尺紧紧挨着线段,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然后**段上方标上几厘米。
学生比着老师的方法量第一条线段。再量剩下的两条线段。教师边巡视边强调:刻度0对准一段,量完后别忘了**段上面标上几厘米。
三)巩固新知:
一、方法应用。
1)先估一估一拃多长?再测量一拃的长度。
2)量一量,大拇指的的宽大约是1厘米。
3)估一估,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几厘米。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在正确的下面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幅图是把直尺的一端与字典左端对齐,第二幅图是直尺的0刻度线与字典的左端对齐。所以,第一种测量的方法是错误的。
2、第2题、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数学课本、长方体(正方体),先说一说物体的长、宽、高,再让学生测量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方法。(注:粉笔盒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代替。)
3、(1)火眼金睛辨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4.第3题:量一量,让学生自主动手量一量,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可借助多**设备,让学生展示测量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三角形两条斜边的测量方法)
5、第4题:填一填:小昆虫跳远。
蛐蛐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跳了多远。小蛐蛐是从0刻度线开始跳的,跳到刻度线11,它就跳了11厘米。
小蚂蚱跳了多远?
方法一:可以从刻度线7往后1厘米1厘米的数。是9厘米。
方法二: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从刻度7跳到了刻度16,用16-7=9厘米。
这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教师再说一组不是从0刻度线测量的物体。如2到14厘米。
6、第5题:量一量线段,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测量的方法,再交流汇报。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7厘米和10厘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测量。
7、第6题:比一比,注意观察,在填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支铅笔尖,红色的铅笔比9厘米短一些,绿色的铅笔比9厘米长一些,所以两支铅笔的长大约都是9厘米。
多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加深对“大约”的认识,体会估测的方法。
8、第7题:量一量你的手:先估一估,再一量。
可以先找一名学生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缩小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距,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9、第8题:量一量你的课桌。同桌之间合作,先估一估,然后用你的一拃量一量,最后用尺子量一量。
四)达标反馈。
一、【基础平台】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表示。
二、【能力检测】
三、【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六)布置作业:
一)我会填。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表示。
二)我会画。
画出两条线段长度分别是4厘米、8厘米。
三)我会量:量出下列线段的长度。
7)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刻度0到刻度1之间是1厘米:从刻度0开始画 1cm
连结两点的直直的线叫线段。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端。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米
2.认识米。课题 阿福做长袍 认识米。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第97 98页,认识米信息窗2 及相关的练习。教学提示 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 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智慧广场青岛版
智慧广场。用 列举法 解决 递增 递减 问题。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杨婷婷。教学内容 青岛2011课标版p91 92页,智慧广场 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递增 递减 的问题。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 列举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钟表认识半时冀教版
认识钟表 认识半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认读整时 半点。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 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看 会写整时 半时。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