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分析稿。
主讲人:金城镇中心小学陈淑芳。
一、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和第六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与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和数位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与笔算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学习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难度,要比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难度要小,所以在本单元的教材中,结合加、减法计算的教学,穿插安排了有关用加、减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具体地说,本单元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结合安排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结合安排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三段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结合安排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每段后面各安排了一个练习,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复习。
二、 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从上面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口算、笔算的题型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多,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单元。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口算,再教学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教学口算把加法和减法分开进行,教学笔算把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加、减计算有分有合;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教学穿插进行。这样编排有三个好处:
一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比较容易,结合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和挑战性。二是教学加法口算通过摆小棒和拨算珠获得计算思路和方法,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应用于减法口算和加、减法笔算的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三是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较难理解,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交叉安排,分散了教学难点,还增加了练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1.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在初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常常会出现把不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错误。于是,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把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对比着出现。
例题教学后,利用问题问题让学生思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 ,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如果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如果是几个一就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教材也做了类似的编排。
这样,突出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既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又有利于减少口算中的错误,还可以为学生学习加、减法竖式的布列作好准备。
2.口算、笔算穿插安排,相互支撑。学生在学习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时,懂得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这就为学生在学习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打下了基础,可以更深刻领会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学生在获得用竖式计算的初步经验后,再去学习难度较大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口算时,可以在大脑中再现竖式的表象,作为口算时思考的支撑。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进位加和退位减口算的难度,提高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正确率。
3.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了加法的口算后,紧接着学习用加法口算解决的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减法口算后,紧接着学习用减法口算解决的求减数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加、减法的笔算后,又紧接着学习用减法口算或笔算解决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实际问题的例题都选取了童话故事和学生活动的题材,教学计算方法的例题也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随着计算出得数,所提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些编排,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1.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第46页例题在列出算式45+30以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里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完全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虽然是第一次,学生也能进行。
操作学具进行计算的目的不限于得到结果,更要从中体会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交流操作学具的思考,体会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从而得到“蘑菇”**的算法。计算45+3仍然先摆小棒或拨算珠,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算法的探索过程,从中抽象出“番茄”**的算法,再次体验使用学具是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第52页例题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教材让学生经历与两位数加整十数同样的学习过程,便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至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再编排例题,让学生独立“试一试”。教材鼓励学生通过推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少数学生也可以再次经历操作学具探索算法的过程。
第59页例题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摆小棒和拨算珠都能使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中的40和30相加、3和1相加。为了便于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和十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竖式应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与十位分别对齐。
学生体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很方便,就会自觉迁移到两位数减法中去。所以,“试一试”不要操作学具,直接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材要求学生说说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是组织学生总结计算法则。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即写竖式分别把个位上的数对齐,把十位上的数对齐。至于从个位算起,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中不宜十分强调,待以后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学生自然会有深切的体会。
2.比较算法,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教材三次组织算法的比较。第一次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前者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即十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这种比较能让学生理清不同情况的计算思路,掌握算法,也渗透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有益于竖式的教学。
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在例题里比较45+30和45+3的计算,初步知道计算过程的不同点;然后是“想想做做”第1题,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整十数;最后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第二次是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教材的设计与加法相似。
第三次是比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蕴含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里。在比较中得出列竖式的相同点,从而初步明确笔算的法则。
另外,第48页第4题比较三组算式,让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渗透加法交换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组算式的计算,能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3.重视估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本单元在教学口算和笔算的同时教学估算,要求学生不算出结果,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分别安排在练习。
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教学方法是在能进行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引导估算。
第51页第2题先说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是第一次出现估算。教材先作出估算的示范“65+30得数是九十多”,让学生自己想出估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可能想“先算60+30得90,所以得数是九十多”,有的学生可能想“六十几加30得九十多”……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他们的估算策略会有所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先估算、再计算”在这里能通过计算验证估算是否合理,在以后能利用估算监控计算是否正确。
第3题不算出得数,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开放的,可以通过估算作出判断,也可以应用其他的知识经验。如47+2○47+20,左边的算式得数是四十多,右边的算式得数是六十多,所以填“<”如果学生从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小,和也小的角度作出判断,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第57页第3题估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由于学生已有估算的经验,所以这里不再作相应的示范。第7题是加、减法估算的综合练习,“连一连”便于学生书面表达估算的结果。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只在竖式上进行,如第65页第5题。本册教材不要求学生看着类似-34这样的算式进行估算。
4 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口算和笔算例题后面的三次“想想做做”里,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已经教学的。有些用**呈现,有些用**结合的方式呈现。**呈现的实际问题,适当增加了文字量,把许多数学信息都安排在对话中。
与一年级(上册)的实际问题相比,本单元新授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较难理解。因此,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都编排了例题,并安排了必要的练习。
1) 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是三个相关联的数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表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年级(上册)已经教学。
去掉的+剩下的=原有的原有的-剩下的=去掉的……表述的顺序与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不完全一致,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本册教学。
第49~50页教学求原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理解题意,体会已采的个数与树上还剩的个数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有桃的个数,根据“合起来”的关系选择加法计算。理解题意是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要让学生看着图画和两只猴的对话,把题意完整地说几遍,短时记忆在头脑里。
体会数量关系是重点,要联系生活经验,在直观情境中理解。“想想做做”第1~3题各有一个数学信息用图画表示(还有3块没拼、车上已经乘了7人、还剩11个苹果),要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数一数那些物体的个数才能得到。另外,例题在算式得数的后面写了单位名称,以及“番茄”**的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这些都是解题的常规,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第55~56页教学求去掉多少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思路与上面的加法问题基本相同。
第58页第9题是上面教学的两种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通过计算和填表,初步体会原有的台数、卖出的台数和剩下的台数三个数量间的关系,以及与这三个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多样性。知道已知其中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得另一个数量,但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2) 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教材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排一排、比一比等活动中探索解法。
第61页例题以两名学生抓花片为题材,其中女生抓8个蓝花片,男生抓13个红花片,问哪一种颜色的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根据两种颜色花片的个数,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很容易知道红花片抓得多。至于红花片多几个,要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才能知道。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就具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卷
一 填空题 第1小题 2分,第2小题 3分,3 6每题 4分,7 15每题 5分,第16小题 6分,第17小题 8分,第18小题 10分,共 90分 1.按规律填数 2.填空 9都是 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99都是 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2 400是 位数 5.按规律填数 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者 徐海霞。教材分析 100以内数的认识 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的编排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主题图,先出示两群羊,每群10只,使学生看出有20只羊,继而又来了8群羊,请学生估计是多少只羊。这一部分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100以内数的认识导学案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 学案。班级小组姓名时间。学习目标 1 通过调查 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 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3 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重点 学会数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