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备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在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己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数概念的形成,6~10各数的加减法。
四)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
在学习6——10数的认识中主要包括:数数 → 认识数字 → 数的顺序 → 大小比较→ 序数含义 → 写数字 →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切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教材之一。
五)课时安排。
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3.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
4.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六)教学思路。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
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引导学。
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恬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4.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2页、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的数出两数,会读、会写着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与方法:
采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共同**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花片、小棒、圆片若干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电脑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的情景)。
二、引导观察、**新知。
1、观察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请观察**,谁来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b:交流汇报。
生:图上有7人。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吗?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学生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来的一位学生,一共7人。
生:我是这样数的,先数学生人数有6人,再数教师,一共有7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
生:图上有7把椅子,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事7把。
c:抽象出画面中的数,教学写数。
师:桌子的张数,学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你有信心比老师写的更漂亮吗?
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师:那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7来表示),师在田字格中板书7,鼓励学生再和老师比一比,生试写7。
2、教学基数。
a: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 和7来表示?
b: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学具摆出用6和7来表示的图案,并展示汇报,教师给予评价。
3、教学序数。
a:请你仔细观察大屏幕(课件展示出同学们打扫卫生的情景图,先出示5个人打扫地面卫生和摆桌椅,再加上一个同学在擦黑板,再出示一名学生正走进教师的动画图,引导学生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原来打扫卫生的有5名学生?(5人),加上1名擦黑板的同学,教室里有6个人(6人),又来了1名打水的同学,现在一共有7个人了。
b:正在打扫卫生时,小红发现地上有一把尺子。
尺子上有些刻度已经没有了,(课件出示一把只写着0,1, 3,4,的尺子),你能把这把尺子上的刻度补充完整吗?指名补上6,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填刻度,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4、比较大小。
同学们打扫完卫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上数学课了(课件出示学生上课的情景),他们上的是学具课,我们也来上一节学具课好吗?
a:利用学具,同桌两人合作,左边的同学摆5个**,右边的同学摆6个**,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5个**比6个**少。
生2:6个**比5个**多。
生3:5小于6,6大于5。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5 < 6, 6 > 5
b:同样,利用学具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总结: 6 < 7, 7 > 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
a:同学们正整队准备回家,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七名学生排队回家图,并给每个学生标上名字)?学生观察后,师指名提问题。
生1:小红从左边数排第几?
生2:小刚从右边数排第几?
生3:从右边数第7名是谁?
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扩展应用,巩固新知。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老师也想提几个好吗?
师提问题,生抢答。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同学们放学的路上走着走着,就走乱了,后来他们都站错位置了,你能根据他们衣服上的数字给他们重新排队吗?(课件展示错序图,请学生利用卡片重新排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3、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这么快就已经帮他们重新排好队了,那请你把右边的6个同学圈在一起,(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
再在左边第7个同学的上面画☆(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矫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交流汇报,师总结新知。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6和7的认识包括数数、认识数字6和以内的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写数字6和和7的组成等内容。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并引导学生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上明确6和7的大小关系,明确的序数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4-46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类 教学设计。学生特点分析 一年级二班有学生48人学生,男生21人,女生27人。入学不久,对于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是生活中的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 超市等地方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所以学生已经有了分类的生活体验,再加上前边学习认识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类。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 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 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 综合,通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1 5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李境小学 李登峰。一 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 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