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
三、四单元教材分析。
神龙小学文君。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分别是“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一、 课程标准分析。
2011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安排有以下三个方面: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二、 内容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和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本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统计内容在第一学段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都放在了第二学段。
具体到这一单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这样变化是有它变化的背景的。在实验教材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不明白教学分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点充分说了实验教材中《分类》这一单元教学的目的性并不是非常明确,基于这一点,在修订版的教材中进行了调整。将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统计作为呈现分类结果的方式呈现出来,加强了统计与分类的联系,同时也突显出学习分类的目的。
三、 教材编排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共计三课时。
例1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实际中的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引入,再通过“有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按照给定的标准让学生对于气球进行分类计数,首先理解分类的含义是什么,在理解分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按照给定标准去实际地进行分类。学生在具体的分的过程中会去进行计数,计数的结果怎样呈现出来,就是教材中三方面的体现,第一个是学生操作分类后直接数出结果,第二种就是学生边数边画以直观的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结果,第三种记录方法是图和数字相结合的当时排序记录分类结果,最后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整理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从分类的标准来说,先由给定标准让学生进行分类再通过小精灵的问题:“还可以怎么分?”引导学生找其它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去体会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建议: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呈现分类的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怎样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的简洁美,这是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2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
教材分析:同样也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入,避免了为了讲分类而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的一个误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这个例题中,教材呈现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的简洁性。
这个统计表和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统计表是不同的,表头没有严格的统计表那么完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不必拔高要求。
教学建议:1、在学生填完了按照大人、孩子的标准分以及按照男和女的标准分的两个统计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两个统计表进行比较:(1)总数发生了变化没有?
(2)总数不变,数据为什么会有变化呢?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结果与分类标准之间的联系。
2、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例2的分类是为了做游戏,标准可以有多个。教师们还可以补充,在公园里如果遇到买门票的问题,应该选择怎样的分类标准呢?
还有在公园里遇到上厕所的问题,又应该选择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从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意义或者需要选择分类标准。
总体上讲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理解什么是分类,第二个是为统计知识做准备这样一个准备课的内容。教材强调分类是统计里搜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是统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环,搜集和整理数据只是简单地渗透给学生,这也是这一单元为什么没有叫作统计而叫分类与整理的一个原因。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一、 课程标准分析。
2011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关于数的认识的课程内容有: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一些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关于整数的认识,第一学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20以内各数;第二阶段是一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第三阶段是二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则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本单元属于第二阶段的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三个方面: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和解决问题。前面两个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从内容上看和原来的实验教材是相似的。
解决问题是这次修订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从表面上看内容一致,但是实际上在具体编排的时候,在很多细节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数的认识方面仍然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编排。一共安排了8个例题来进行教学。
情境图:教材分析:依然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从视觉上感知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
教学建议:先估计---到底有多少只验证。验证时要特别注意“估”的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先在图上圈出10只,给出标准,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标准10只10只地圈,并且10只10只地数到100,初步认识100.学会“估”不是胡乱估计,而是先要找到一个标准,进而根据这个标准进行合理估计。
例题1 教学数数。
教材分析: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百以内的数的难度增加了,具体表现为学生虽然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些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想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出现漏数和跳数的现象,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有必要知道学生手口一致地进行数数,使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并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并了解计数单位“百”。其中,计数单位“十”学生在上学期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里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11~20各数数量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是有一定限制的,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个单位里进一步完善。
基于上述的原因,例题1安排了三个小部分予以呈现。现在例1的安排实则上是实验教材里例1和例2的整合,也就是说实验教材里的例2拐弯数的教学不再单独进行教学,而是在数数的过程中去突破数数的难点,这是结构上的一个变化。此外,例1的呈现在细节上与实验教材相比也有一些变化。
比如说在学生的对话框中呈现的数都是用汉字呈现的数,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认读百以内的数,这里在教学时候自然也不要求学生能够认读,这样就理顺了教材例题之间的关系。
例题1的第一小部分,以计数单位“一”“十”为基础,认识百以内的数。从呈现方式上看,是重视了学生的数数基础的,学生先从1数到20,然后再继续往下数。有个小女孩说:
“二十九添1是三十”这个体现了计数的本质。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使得10个一变成1个十,数到100,让学生去体会十进制的思想。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边数边突破数数难点---拐弯数。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问:“再添1是多少?
”或者“下一个数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于这样一些容易数错的数的重视,进而突破数数难点。第二个小部分是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一百”,一个一个地数,九十九添1是一百;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也是一百。第三个小部分主要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百”,使学生知道“十根十根的数,10个十是一百。
这样的安排,理顺了实际教学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数数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
教学建议: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们要注意重点把握三点:1、手口一致地数;2、在一个一个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3、渗透“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例题2 教学数的组成。
教材分析:实验教材和修订教材对比,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修订教材中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从而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深了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另外一个就是在呈现的形式上,修订教材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的:
一个学生说数,另外一个学生摆小棒,并且说出数的组成;一个学生说组成,另一个学生摆小棒,摆出这个数并说出这个数是多少,通过这样的两个角度以活动的形式去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这是第二个例题在细节上的变化。
教学建议: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老师们也可以像这样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这样的游戏。
例题3 教学百以内数的读写。
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实验教材中例4、例5和例6的合并,百以内的读写和实验教材是相似的,教学安排了许多丰富学生数数经验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具体的编排上,教材从记录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粒纽扣?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入,从而增强了读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这点是在修订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细节。
在具体内容的呈现上,这部分内容的呈现和教材上11~20各数的呈现方式是一致的。先数出每种颜色纽扣的个数---用小棒摆出数的组成---借助计数器来进行数的读写,并且读、写的数按整十数---一般数---特殊数---100的层次编排。
教学建议:具体在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可以结合11~20各数的读写法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体会,在比较中沟通联系,体会百以内数的读写方法。33的读法需要在全班进行讨论:
同样是两个“3”,为什么读法不同?进而突出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因此读作三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因此读作三,合起来读作“三十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含义不同。100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可以动态呈现。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颗珠子后提问:“再拨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
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再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边拨边数,数到90,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怎样读写?“深化学生对100的认识,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例三教学完后,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百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家家长教的不规范的读法“五。
二、五三、五。
四、五五”等不规范的读法要予以纠正,通过这节课学习后使学生明白,读数时,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学情检测质量分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学情检测质量分析。一年级一班王晓霞。一 考试情况分析1 成绩分析。本次考试参考40人,全部及格,及格率100 优秀率30 2 试卷分析。本张试卷测试了第三四单元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共有十一道题,题型多样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们答的也不错。第。一 二 四 五 九题没有失分现象,可...
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主备人 吕春会。一 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编排了 磨菇该奖给谁 骑牛比赛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 有的是告诉学生有勇气敢于和强手竞争,虽败犹荣 有的告诉学生高超的本领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
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英语
嗨,我是胖鲍勃。我喜欢汉堡包,热狗,可乐。bob,here s some chicken for you.鲍勃,这些鸡肉是给你的。thank you谢谢你!can i h e some water我能喝一些水么?here you are给你。thanks谢谢。here s a coke for 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