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旅顺铁山中心小学王莉。
本课概念有两条主线:一是透镜本身特点,二是行进中的光遇到透镜时,光的传播(区别反射)方向会发生折射变化即光的折射现象。本课围绕着两条主线设计三部分活动内容:
一是两种透镜的外形特点观察;二是对凸凹透镜放大和缩小作用的观察;三是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与观察。其中第三部分又采用数据采集与现象演示两种活动形式。
一、大胆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本课内容稍加改动。一是把透镜的成像特点内容删掉。二是把光的折射概念由原教材放在前面出示改在活动后来揭示,并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即光线透过凸凹透镜后,光的行进方向发生了改变。
透镜的成像特点是中学物理的范畴,对于小学生难度太大,不容易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比较抽象,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象呈现以后,才能结合现象总结出其内涵的定义。所以观察现象之后,既减轻了学生学习难度,又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概念的建构。
二、谜一样的情境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设计一个最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窗台放个玻璃球,引火入室损失上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读完小报道后,好奇心驱使着他们,立即就有学生质疑:一个玻璃球怎么会引**灾呢?
教师顺势也提出:是呀,玻璃球怎么会成为火灾的罪魁祸首呢?一定是玻璃球隐藏着秘密。
今天这节课就来揭开这个玻璃球的神秘面纱。把生硬的透镜演绎成神秘的故事。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了,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着渴望与期盼,所以后来的学习与活动兴趣盎然。
三、关注前概念,铺设踏脚石,使学生由此岸达到彼岸。
学生的前概念就是此岸,教师设计的活动就是踏脚石,形成科学概念就是彼岸。本课“透镜”一词学生以前没接触,也不了解。以为透明的玻璃就是透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开课一个分类活动,既承接了上一课的内容,又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区别了透镜与玻璃的不同,透镜与平面镜子的不同。另外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对四种玻璃制品全部制成圆形,避免学生对形状的表象加以关注,排除干扰因素。
做到水到渠成,一举两得。顺利得出透镜的内涵,达到了理想的彼岸。
四、用直观的现象,来解释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本课是以观察为主类型课,既采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形式。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科学学习中即时、快捷、准确的作用。并且对数字化实验内容,进行加工设计。
由原来的“放大镜的作用”改成“光线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光的强度变化对比”数据采集实验,并增加实验的器材。这样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解决重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采集的数据比较抽象,没有呈现出现象更有说服力。
所以教师把信息化教学设备展示仪和演示实验结合,又采用动画课件呈现出凹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现象清晰,准确、明了,学生学生一目了然。
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度广,发言热烈,语言较规范。通过学习后,能较具体准确的分析解释开课的谜底:玻璃球与火灾的秘密。
每项活动实验操作方法得当,观察结果较客观全面;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对数据分析与解释有一定的逻辑性,但并没有完全准确的科学标准。如光线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光的强度变化对比,大多学生只知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平均数据,看到大的数据就是光照强度强,反之看到数据小的就是光照强度弱。应该把这两个平均数据与采集到的手电筒的光照强度做比较,这样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这也是与教师平时训练与指导有关。今后的教学应注意加强训练与指导。
另外,另外还应增加生活中透镜的寻找,其实教师已准备杯底具有凹透镜的玻璃酒杯,没时间拿出来给学生观察。应养成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苏教版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学生在课前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课的学习是从 我知道的磁铁 开始的,通过交流已获得的关于磁铁的知识,引导到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的 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最基本的性质 磁性。然后围绕 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展开实验 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来 磁铁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2 3研究透镜苏教版
研究透镜 教学反思。旅顺铁山中心小学王莉。本课概念有两条主线 一是透镜本身特点,二是行进中的光遇到透镜时,光的传播 区别反射 方向会发生折射变化即光的折射现象。本课围绕着两条主线设计三部分活动内容 一是两种透镜的外形特点观察 二是对凸凹透镜放大和缩小作用的观察 三是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与观察。...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2 3研究透镜苏教版
研究透镜 教学反思。旅顺铁山中心小学王莉。本课概念有两条主线 一是透镜本身特点,二是行进中的光遇到透镜时,光的传播 区别反射 方向会发生折射变化即光的折射现象。本课围绕着两条主线设计三部分活动内容 一是两种透镜的外形特点观察 二是对凸凹透镜放大和缩小作用的观察 三是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