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7斑羚飞渡》教案 1

发布 2023-03-15 05:52:28 阅读 4880

1、《斑羚飞渡》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质疑,即提出疑问。阅读中的质疑,是指经过较充分的阅读感知分析后提出疑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而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设法教得学生没问题,这便是成功的教育。

而现代的教育观则认为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才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遇到新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杜威)”所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斑羚飞渡》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二、案例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这句话我随便说的,没指望学生提问,因为快下课了。我希望学生上完课没有问题,那我可以圆满完成这堂公开课,准时下课。但事于愿违,一学生突然站起来。)

生:我认为“两座山峰之间相距约六米左右”这句话有毛病,其中“约”和“左右”都是对六米的限制,都表示估计,只需一个就行了。

(学生振振有词)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个错误,老师都没发现,你可真了不起。

(这一表扬可好了,“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都来劲了。)

生:老师,“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它们掉到河里,怎么能“粉身碎骨”呢?

师:你真细心啊!作者用词不准确,是吗?说得有道理。

(这时,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露出赞许的微笑,我眼睛一亮,计从心来。)

师:同学们,刚才王涛、叶晨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你们还有另外的见解吗?老师希望你们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虽然我知道时间不多了,但我预感接下来会更精彩,所以我继续问了。学生竟真的一发不可收拾。)

生:老师,我认为 “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这一句有毛病。流星应当是倾斜的,不可能笔直地往下落。(后排响起了掌声。)

师:是啊,你真棒!

生:老师,作者写“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这句话不好。老斑羚这里表现的是对生的渴望,是宁死不屈的精神,说它“老眼昏花”或“故意要逞能”是贬低老斑羚。

(掌声)师:你为老斑羚抱不平了,是吗?我赞成你的看法。

(学生笑)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这一句不真实。

人有可能被感动,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到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1:是的。

生2:不,这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我觉得无关紧要。

师:各有见解,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就行。

生:老师,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剖开”不如“劈开”。“剖开”

的东西应该比较小。

(掌声)师:这掌声是对你看法的肯定,真不错!

生:我觉得他们不可理解——他们是来打猎的,但为什么在羚羊都要摔死的时候。

不开枪呢?师:他们可能是被感动了。

生:如果是被感动了,那为什么不撤退,放羚羊一条生路呢?

师:就是啊,我也不理解。

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

出了长长的舌头”不真实,你看得目瞪口呆了,就根本不会注意到狗和其他猎人了。

生:老师你刚上课时说,斑羚是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可是作者却说它们有七八十只。

师:同学们通过研讨,发现了课文的失真之处,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一大收获,而更大的收获是同学们敢于质疑教材,探索真理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这堂公开课虽然拖课了,但在拖课的时间里,听课的老师掌声不绝。课堂本身就是个“变数”,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后,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

如果你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给你一个惊喜。)

三、案例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杠杆。

以前,我总是根据自己的既定设计对学生进行“追问”,把学生的思路框定在自己的准备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总是急匆匆地直奔“预设”的目标,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我就担心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于是,我常打断学生活动,把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他们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而今天的教学,学生更主动了,理解也更深刻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课堂也更精彩了。因为我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创造一种平等的、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以“先知先觉的朋友”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

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想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让有疑问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时举手质疑。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那才是教学的目的。

(三)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去回答,去越疽代庖,这是学生互动所激发的思维契机,教师只要在课堂上作适当的引导就够了。否则,“师问生答”演变成“生问师答”,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还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要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正是体现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与平等对话的新课程理念。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语文知识能力才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受益无穷。”这句话从侧面记述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的重要性。

有的课上,学生质疑十分热烈,但水平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问题上。这就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应切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应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点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完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飞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学生质疑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常让“质疑”入课堂,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

2、《生物入侵者》案例。

建瓯市徐墩中学李家义。

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课文介绍生物入侵者哪几方面知识,利用“焦点访谈”活动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培养学生素质。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

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水葫芦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焦点访谈活动中,学生采访不够精彩。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

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爸爸的花儿落了。3丑小鸭。4诗两首。5伤仲永。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第二单元。6黄河颂。7最后一课。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9土地的誓言。10木兰诗。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第三单元。11邓稼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3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并不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 成长的烦恼 曾经吸引了很多人。剧中三个调皮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遇到过欢乐,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观众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 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 有童话 皇帝的新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神话 女娲造人 诗歌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寓言四则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