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发布 2023-03-07 18:43:28 阅读 6706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24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第一部分讲的是:

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自主**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北京人制作工具和用火情况》、《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2、**:列表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区别。

3、打制的粗糙尖石器一个和一根草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导言和插图,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

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兴趣。认识到: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大量考古发掘的化石可以证明。 学生讨论后简要补充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类人猿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慢慢形**手——直立行走——人脑形成——语言产生,从而进化**。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题和三个子目,知道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只是讲了三个典型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整体把握本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怎样证明他们是人类而非猿类?

引导学生看书和插图,回答这些问题。让学生识记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化石、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许多远古人类,出示大屏幕片:《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哪些远古人类?最著名的是什么人?

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具体情况怎样?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理解:最著名的要数北京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迹和遗骨最丰富的遗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备感自豪。(导入第二目)

二)北京人。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提示观察角度:前额、眉骨、颧骨、下额。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完成。

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归纳出: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况》提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区别?猜想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

根据生活经验和书上插图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径有:雷电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小组一名代表发言。提示: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时间顺序去想象。

三)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出示比较表。

学生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出示大屏幕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问: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通过比较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明白“血缘、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 引导学生看插图《山顶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特点和情况。

三、链接生活:

现在动物园里的猩猩、猴子能进化**吗?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知道:不能,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它们的某些举动是偶然的,无意识的。

四、实践探索:

课后“活动与**习题2”,学生动手试着用尖石器割草绳,挖东西,体会原始人的艰难生活。

五、巩固练习: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将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的遗址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排列,应是怎样的顺序?

3、课外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猴子能否最终变**”的小**或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群居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爱美,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具准备】

多**展示:《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半地穴房屋》等**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

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

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

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第10页的“活动与**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

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

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

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及他们的概况 2 中国原始社会的历程。学习难点 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法指导 1 理清历史线索。2 列表提炼 本单元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教学过程复习导航。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 代表文化元谋人北京人。距今时间距今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及他们的概况 2 中国原始社会的历程。学习难点 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法指导 1 理清历史线索。2 列表提炼 本单元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教学过程复习导航。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 代表文化元谋人北京人。距今时间距今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20课 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 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二 民族大融合。1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 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1 迁都洛阳 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2 汉化政策 学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通婚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