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查。
七年级历史试卷(三)
第四学习主题)(命题人:廖金秀)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诸侯纷争与社会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2、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a.曹**.司马懿c.诸葛亮d.孙权。
4、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5、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a.曹操建立了魏国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c.
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6、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
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d.造船业发达。
7、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当时的造船中心是()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三国时期的“南中”是()a.今台湾地区b.今广东、广西一带。
c.今海南岛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9、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②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③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④派卫温到达夷洲。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
10、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
11、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建康b.成都c.洛阳d.广州。
12、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a.春秋、战国b.三国、南朝c.
三国、两晋、南朝d.春秋、战国、魏晋13、自三国时期,伴随着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a.封建国家陷入**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转移c.南北朝之间****尖锐d.对外**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14、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状况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15、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打击守旧贵族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没收寺院财产。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7、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④
19、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可能使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a.江南地区的开发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原人南迁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二、综合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10)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2分)(2)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1分)此战役的结果如何?(1分)试评述他们胜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4)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计谋,请你说出两个来。(2分)
5)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译文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4分)
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2分)
3)你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分)
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2分)
三)一、ddcdc;badab;acbcc;bbcda。二、21、(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2)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原因: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4)如美人计、空城计、苦肉计等等。
(5)如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
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也可以写其它人。言之有理即可)
22、(1)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了开发。
3)三国吴蜀时期,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吴境内当地的山越、南越等少数民族;南中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
23、(1)北方战乱频繁。(2)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3)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安定;南方有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优越的自然条件。
(4)我认为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维护安定的国内经济建设环境。要大力发展科技,还要注意环境保护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4、(1)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1)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改汉姓。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话。(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4)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试卷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号得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一 想一想,下面哪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下面 与题号对应处 40分 1 如果要评价隋文帝,以下史实可以选择的是 统治20多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史治。a ...
七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分析
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一 基本情况。一 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两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中有填空题和材料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从题量上看共两个大题,设计出了37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试卷
a 推行郡县制b 大力推行儒家教育。c 开创科举制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 电视剧 汉武大帝 热播后,很多人对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那么你知道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 于。a 儒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兵家学说。10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真实目的是。a 抵御匈奴的进攻 b 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