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

发布 2023-03-01 06:30:28 阅读 2338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虽有佳肴》知识点。

一、重点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 . 虽(即使)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食:吃); 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至(达到极点)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长:(促进);谓:(说) 其,(表推测) 学(教学)学半音xiào,三、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答案一: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ān)【干:

岸边。】,山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

经历,过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

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

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听说)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九、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来越深罢了。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十、问题**。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

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

据某个道理就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

的方法?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是根据石性、

沙性和水流的反冲力等的属性,联系三者,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

的,实践出真知。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

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

哲理。5、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

际经验,沾沾自喜。

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

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

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答: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①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

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

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③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答:

刻舟求剑》纸上谈兵》等。【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一寺临河干( )

山门圮于河( )

临十余岁( )

阅知其一( )

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7.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⑸一起,都⑹你们这些人。⑺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⑻本来。

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七年级文言文

七年级文言文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 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 美人和之...

七年级文言文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 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白鹤观 的景象 2 察 明察秋毫 看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3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4 以 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 把 5 为 项为之强 因为。而。以丛草为林 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6 之 昂首观之 代词,指蚊子 物外...

七年级文言文

七年级上 5 童趣。1 秋毫。2 项强 3 素帐徐 4 唳 5 怡然自得 10 论语十则。1 时习2 说 3 愠君子 4 吾日 5 三省三 6 信传 7 温故而知新 8 罔殆 女 9 是知也是知 10 见贤思齐焉 11 弘毅凋 12 其恕乎 其恕 20 山市。1 邑 数年恒不一见 恒 2 青冥相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