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七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 2023-03-01 05:19:28 阅读 9946

解方程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5.2解方程(1)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2、理解移项的概念;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①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口答)①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讲解新课:

1、等式性质1: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注意:解题格式。例1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

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x+2=55x=7+4x

x=5-25x-4x=7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3、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例2解方程:3x+4=2x+7解:移项,得3x-2x=7-4,合并同类项,得x=3。∴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练习:

书本105页1(口答),2(板演),想一想。(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③移项法则;

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

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学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

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已知:如图,直线a∥b求证:(1)∠1=∠4;(2)∠1+∠2=180°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4(对顶角相等)∴∠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b=180°-115°=65°∠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练习:p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作业:p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1(**:)

主备人:李镇。

复备、使用者:刘永、郑建明本学期总第5课时。

本单元(课)第5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课型:新授课教。

学目标。1、会正确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找出应用题中存在的相等关系难点: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条件。

关键:理解题意,并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知识点资料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题的步骤。

2、例题**电脑投影仪。

电脑投影仪。

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师:出示例题。

已知某电视机厂生产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乙种每台2100元,丙种每台2500元。某商场根据市场调查花9万元从该厂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50台。

请你分析一下是哪两种型号的电视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解题过程)

生:思考议论回答。

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

生:讨论。该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可能购买的是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也可能是乙丙或甲丙。8分20分。

a组:16个蓝球队进行循环比赛,每个队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比赛弃权得0分。某队参加了循环赛中的15场比赛,共得26分。这个队赢几场?输几场?

b组:一列火车长250米,速度为60千米/时,一越野车其车速为90千米/时,当火车行驶时,越野车与火车同向而行,由列国车车尾追至车头,需要多长时间?教后札记。

七年级数学解方程

5 2 解方程 1 教学目标 1 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 理解移项的概念 3 学会移项。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教学准备 1 投影仪 投影片。2 天平称 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上...

七年级数学解方程同步练习

5.2解方程同步练习1 情景再现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 x 1 62 3 x 7 解 1 方程两边都同时减去1,得 x 1 1 6 1 x 6 1 x 5 2 方程两边都加上x得。3 x x 7 x 3 7 x 方程两边都减去7得。3 7 7 x 7 4 x习惯上写成 x 4 观察上面解的过...

解方程 七年级

小学奥数基本教程。1 依据下列解方程的过程,请在前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步骤,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依据 解 原方程可变形为。去分母,得3 3x 5 2 2x 1 去括号,得9x 15 4x 2 得9x 4x 15 2 合并,得5x 17 得x5 x 5 2x 46 x 5 245 x 8 5 6 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