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发布 2023-02-28 14:43:28 阅读 6471

2007 –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

教学经验总结。

我任教以来,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将其逻辑顺序和各部分的联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制定教学目标,我首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以达到不同层次学生潜在水平。我采取的启发式教学,不是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的诱导,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引导其进入主体地位;不代替学生作结论,使学生在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自主地投入学习;恪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理,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理解课文,悟出道理,感受情怀。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及体会。

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新思想、转变观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当前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把考试升学几乎变成了衡量、评价教育的唯一手段,因此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应明白基础教育以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例如,我在讲授《郭沫若诗歌两首》一文中,在导入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品味、理解,合作**。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智慧、勤劳的的民族,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3. 注重学生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它不仅要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假设各种情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同评价等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力求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把教学过程从“教师一人言”变为“众人言”。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情,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非智力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源泉,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根据心理学原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教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3)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既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在一般的情况下,多以“六步读书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六步”,即:

一圈、二查、三点、四注、五思、六评。一圈:初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纵览全局。

二查:指名朗读课文,查字典,正音;查资料,解决疑难。三点:

默读课文,点出文中好词佳句。四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交流、讨论。

五思:有感情地朗读重点部分,思考作者细腻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六评:

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赛后互评,评后写出小结。多年的实践表明,实施这“六步读书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我鉴于以前“八股作文”(学生只仿无创,千篇一律,大话、空话,如出一辙),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路,树立大语文观。以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写作素材。

1.我推崇“破书读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之言,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在班上号召学生搜集有阅读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由班干组织成立读书小组,积累好词佳句;交流读书心得。学生在书中与大师交流,与崇高的精神神会。

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章的感情真实细腻了。

2.放开手脚,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综合课或劳动课,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煤厂、退耕还林地、蔬菜基地参观调查,还鼓励他们与父母一道走进田间地头,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生活丰富了,笔下就会自然流淌。

3.以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让他们领略家乡的湖光山色;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汇演,在班上还经常开展辩论、歌咏等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语文,提高表达能力。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转变了我以前作文教学以范文“牵引”,辛苦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的格局,一改我“一孔之见,偏于一隅”的做法,连以前怕作文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新意的短文。以前把他们限于“四角天空”,其心智未得到启迪,怎能写出诚朴的作文?这一尝试表明:

要让学生有话可写,让生活的浪花润湿稚气的心灵,诚朴的作文就水到渠成。

五、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的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和师资培训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而教师在其中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教学得法,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得灵活,学得好;教不得法,学生则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最终导致弃学。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俗语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多少年来,我关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倾心从事那些有成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促其身心健康发展。以上就是我本学期的语文学科总结,由于经验甚浅,许多地方有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拟写人: 2023年1月10日。

2007——2008学年度。

第一学期。教学经验总结》

任课班级:七年级(1)(2)

科目: 拟写人:

地点: 时间: 2023年1月10日。

七年级英语教学经验总结

根据桦甸市教育局关于,为了强化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本学期开展了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特别是进行了 目标教学法 研讨课活动,目标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本学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来展开,为达目标而教,为达目标而学,为达目标而练,为达目标而测,因而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了解了 备...

七年级英语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通过半个学期的课改,我在各种课型中都做了尝试,我觉得这其中有收获,也有困惑。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教单词的课和讲练课。我在教授新单词时,先让学生小组自学,这时候学生最积极,在小组上争先恐后地拼单词,拼错的有人纠正,不会的有会的同学教,我只是走着监督检查,这时候小组合作得最好,小组成员个个都动起...

七年级上英语教学经验总结

何劲松。这学期,我接了初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 首先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基本未接触英语,少部分学生也只在暑假时接触了一些,程度不同这给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