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4) 第四单元。
第13课《纪念白求恩》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文体知识。
1)议**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
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
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能战胜困难。
第16课《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重点内容。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16诫子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
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 5 第五单元。一 知识结构。第17课 猫 3 重点写第三只猫 第三只猫的 可厌 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 毛被烧脱了好几块 忧郁 懒惰 家人态度 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 懒惰。家里人都不大喜欢 若有若无。结局 挨打屈死。作者心情 更...
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
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 3 第三单元。1 肥胖的黄蜂伏 停 在菜花上。不能。伏 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停 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2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 飞 向云霄里去了。不能。窜 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 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第12课 论语 十二章...
七年级知识要点讲解
第一单元。一 知识结构。第1课 春 四 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春草图 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 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 颜色,味道,虚实 虚 联想到春华秋实 动静 高低。春风图 触觉,味道,听觉 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 无味 无色的春风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