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抵抗弯曲》创新教案

发布 2023-02-15 18:07:28 阅读 8987

《抵抗弯曲》创新教案。

教材分析。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学情分析。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生活经验,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他们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动,他们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评价任务。

1.通过对比实验认识纸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利用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横梁的安放方式。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课件。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东海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请大家想一想,横梁和柱子在受到重压时,哪个更容易弯曲折断?请同学们看**,你发现了什么?(桥的断面)倒塌主要是什么出问题了?

确实,比较容易断裂的是横梁,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

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度等)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通过让学生欣赏课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认识横梁和柱子,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情况比较得出横梁容易弯曲,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

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

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

(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

4)**: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设计意图:实验前先**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了解了。

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和如何去控制,所以第二个实验就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提高学生的**能力。】

2)先来**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先做一个**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设计意图:本节课不但是两组实验自身的纵向比较,也是两组实验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清楚的认识到增加直到厚度能大大的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1.课件出示横梁。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

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通过提问:

“横梁是立放好还是横放的好?”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当学生看到立放的挂的重物时那么多时,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材料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

】四、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

”让学生课后做一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通过几次试教,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1.控制变量是关键。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实验之前思维先行,让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给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而在试教中有一班各组学生的数据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变量的控制出现了问题,如由于桥梁之间距离没有统一,各组的数据相差较大。

虽也能说明纸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但会出现宽度比厚度更能抵抗弯曲的错误现象。还有小组在操作中,不经意之间移动了桥墩,改变了桥墩之间的距离。要统一桥墩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桥墩放入一把尺或一本书,也可以在桌面上设置桥墩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数据相差不会很大。

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也悬殊。从相差悬殊的小组中寻找原因,有放垫圈的方式不科学的;有的把垫圈放到桥边,几乎就放在桥墩上;各组纸的弯曲高度没有统一。而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指导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的不断修正中可以得到。

总而言之,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科学公正公平的精神。

2.材料成“鸡肋”?

材料可以调控课堂的节奏,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本次实验中控制的条件较多,材料的成功与否成为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而本次实验中,材料的选用成为了最头疼的事情。

如纸太薄,不能承重,纸太厚,承重太大。选用挂历纸容易形成拱形,改变了形状又不行。垫圈太轻,数量需求太多,垫圈太重,不能感受到力的逐渐增加。

纸的厚度的实验中2倍、4倍厚的纸采用胶水全部粘住,实际上大大地改变了纸的厚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倍厚的纸。而简单的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则空隙较大,也不能算是倍厚的纸,而且纸的厚度的数据并不比宽度增加并不占优。虽然在本课的操作时,也能体现厚度的增加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但总觉得有点蒙混过关的感觉,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相违背。

如。果能找到同种材料制成的厚度不同的纸张,那该多好呀。

3.猜测不仅仅是形式。

猜测不仅需要猜测的结果,更重要的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试教时学生**的垫圈数只是一带而过,而没有追问:为什么这样想?

这种猜测无异于“瞎猜”,是没有意义的。而在数据的汇报,忽略了猜测的数据,只出现了实测数据,把猜测当作了一种形式。在实验中大多学生是根据生活经验大概的猜测,在宽度实验中比较接近。

但在厚度实验中则相差较大。因为学生不清楚厚度的增加,抗弯曲能力是呈几何级上升的。而有几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采取的猜测方法,竟然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先做了1倍宽或1倍厚的抗弯曲能力后,根据实测再猜测2倍的,做了2倍的再猜测4倍的,这样无疑提高了猜测的准确性。相比而言,这种猜测更为可取。有过这样**的学生,面对实验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肯定会更加深入。

4.数据是“过客”?

每堂科学课上总会出现许多数据,很多教师并不会去利用它,数据似乎是个“过客”。我的抵抗弯曲也不例外,试教中,我让每组学生报出自己小组的数据,从中学生也能发现小组中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不难发现,我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小组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班。

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本质之一,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最能体现这一本质特征。此时,我们不妨把每一小组的数据都汇总在一起,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实验的数据同时出现同一版面上,把学生的数据充分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可能有些数据不能与自己的意图相符或不能证明实验的正确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数据,暴露学生的思维,改进实验或重新实验。

那样经过大家不断的思考与修正,这样的结论就更具有说服力。在数据汇总的版面上可以同时出现折线统计图,这样通过宽度和厚度的折线变化,让学生更直接地领会到厚度比宽度更能大大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房屋 桥梁结构中有 柱 梁 知道梁比柱容易弯曲。2 在实验中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3 能够大胆的 与细心的求证,在小组 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二 教学准备 小组 宽度成倍数关系的纸条,厚度成倍数关系的纸...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 是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 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 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 的点评与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体而言,我的上课显得有点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抵抗弯曲教案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 1 通过亲历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 的 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2 巩固并学会相关的 技能 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做出合理解释。3 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大胆而合理的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