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积淀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自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铺上“垫脚石”。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亲历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初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抽象概括等自主**数学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有序、周密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判断生活中一些与之相关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经历“猜想—实验—**—发现—运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探索发现数学奥秘的成功愉悦,感悟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升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活动操作误差的解释、处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拓展——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5)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6)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1.复习——铺垫。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围成”的意思吗?(板书:围:首尾相连,封闭)2.猜想——激疑。
师出示3根小棒(不出示长度):
师:猜一猜,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亲自动手演示验证——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能简单说说这3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想一想,3根小棒或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什么有关?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给定的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所给定的3条线段的长度有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指明探索方向。】
二、实验感悟1.操作——感知。
师:为了弄明白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老师先让大家做一个实验:课件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操作要求:分组:以4人为一小组,一人记录,两人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小组长负责指导;
从1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长5厘米和8厘米的两根小棒、实验结果记录表);
每次从2号学具袋中取出一根小棒,依次与1号学具袋中的两根小棒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把每次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适时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2.反馈——交流。
师:请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表(能围成三角形的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画“×”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所给定的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感性认识,为此教师先给学生两根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根小棒是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当第三根小棒是、…厘米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为后面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
3.探索——发现——建构。
师:请大家把刚才实验的结果分成两类,怎么分?生回答后师出示下表:表一: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表二:能围成三角形的。
1)**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3厘米、5厘米和1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三角形,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1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5,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3厘米、5厘米和2厘米这组小棒。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的时候,也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3+2=5,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3厘米、5厘米和8厘米这组小棒也围不成三角形,课件演示后引导。
学生得出:3+5=8,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3厘米、5厘米和9厘米这组小棒也围不成三角形,课件演示后引导学生得出:
3+5<9,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一,说一说什么样的3根小棒或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两根小棒(线段)的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3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板书: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①猜想:
师:两根小棒(线段)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三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请同学们猜一猜,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生猜出“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后师板书: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验证猜想: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大家拿出表二,先用数学关系式表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看看谁能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小组讨论、验证,填写表二。生分组汇报验证过程与结论。③完善猜想:
质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表一),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3厘米、5厘米和1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1+5>3呀,5+2>3呀(师把这两个式子填在表一中),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怎。
么回事呢?下面先请大家把表一填写完整,再与表二比较,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不管哪两条线段(小棒)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小棒)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理解“任意”的意思?(三角形中不管哪两条边相加的和都比第三边大)
设计意图:1+5>3,而1厘米、5厘米和3厘米这3根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发现只通过一组“两条线段的和>第三条线段”来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进而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不管哪两条线段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大,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对“任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运用深化。
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独立完成课本p86第4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规律,表现得非常棒,现在你能运用这个结论来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逐题出示: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方法,然后课件演示验证。
师:你们都是这样判断的吗?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
能说说为什么吗?(生: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相等或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
)师:是的,所以我们在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往往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能否大于三条边,这种方法既快又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判断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渗透“优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意识和思维品质。
四、拓展丰实。
再次出示3根小棒(标明长度):
师引导学生换掉其中一根(如把最短的换掉),看看换成多长的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悟出其取值范围,从而深化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感悟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拓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外延,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5.说板书。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相结合,让给学生体会符号语言的妙处。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2、讨论式3、互动式4、体验式5、研究性学习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等方式方法。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
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说课活动也不例外。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2、针对性强大。3、准备充分。4、评说准确。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四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
说课设计。1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 三角形三边关系 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积淀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2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 位置与方向 说课稿 兴隆小学陈艳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三年级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 南 西 北 东北 东北 西南 西北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本课是四年级 空间与图形 领域里 图...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运算律 说课稿。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丁小燕。运算律 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来的安排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一课时,后面是以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一课时。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过 的运用,所以这节课把结合律舍去,以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