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发布 2023-02-10 06:34:28 阅读 5817

一、《歌手大赛》教学反思。

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因本节教材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同学对于数位知识已经有了认识;加减计算就很简单了!但真正走进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首先;计算细节学生难于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3、进退位。

其中第三点是同学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根据教学现状;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进度;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计算训练;强化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其次;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

本章节的简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计算;其形式主要是a-b-c=a-(b+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同学认识;但想突破这一难点;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情景: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总价;再买单。例如6-(2.

15+0.85+2.05).

而在小商店;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买。例6-2.15-0.

85-2.05.于是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

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

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

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

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

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小数点搬家》教学反思。

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心中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课本上“小数点搬家”这一情景真不错;只是书上的**我认为不符合实际;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动;借助这个情景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想借助快餐**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

4之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

可这样做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教师不够放手。学生会不会比较没有思维的空间呢?

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示的是结果。我在想有没有必要现在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实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再怎样解释也很难能使大部分学生清楚;不过到以后学生那个分数的意义和倒数知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理解了。

四、《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同时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在数学中;同样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一开始以儿歌设疑;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淘气与妈妈比年龄”环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理解用字母在**数学规律过程中的作用。

然后借助三角形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几根小棒的式子:ax3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拓展练习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体验用字母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简明性和一般性;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发现中比较;在抽象中归纳。最后;通过总结;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赠与赠言;一是对学生学业相勉;二是拓展字母表示的意义。

在备课中我一直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使情境既富有思考性又富有趣味性;如何更好地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本节课我力求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思考;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感受符号化的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让学生初步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充分发表见解;在观点辩论、思维碰撞中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力求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五、《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曾纠结过这样两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1、是否需要在准备的学具饼上标等序号。2、是否需要展示教材上烙三张饼最佳方案的直观图。

现在看来;纠结这样的两个问题真傻。当课堂上学生频频说出“这张、那张、再换一张、另一张”这样的话时;不难发现不仅讲的人迷了;听的人也迷了;因为学生实在分不清哪张是哪张。如果事先用标序号的方式对一张张“饼”进行“身份”区分;学生无论是讲是听岂不清楚省事。

至于是否展示教材上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的直观图。我开始是这样想的:只要学生能利用手中学具边摆边讲出方法岂不比教材上的死图更有价值。

事实证明;最完美的做法是将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在学生讲解后出示教材上的三幅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便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和条理。其余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自已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存在于这节课;也存在于自已日常教学的每节课上。1、听不懂学生的发言;无论进行师生交流。

在引导学生**烙4张饼的最短时间时;学生大都这样——先烙2张饼的一面;然后拿下一张;换上一张;再烙……起初我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只好绕着问题走:“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以此把学生的思维拉向两张两张烙的方法上。

在这个环节快结束时;我突然明白“原来学生是受烙3张饼方法的影响”并立刻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方法:“两张两张烙的同学为什么不采取来来回回换饼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明白“只要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能节省时间。

”不过;象这样的“突然明白”出现的频率太低。怎样听懂学生的发言;根据他们的思维去调控课堂真的需要好好研究研究。2、对于学生的每次发言;总想进行评价。

教学中;师生有交流有对话;面对学生说的每句话回答的每个问题;我总是禁不住要进行评价。如“说得真清楚”;“再想一想”、“能具体点吗?”等等。

真不知这样做是好是坏?不评价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吧!

又觉得太较真;当然想取个适中的做法;可又把握不好这个度。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的评价语往往是“谁有不同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也摸着了门道——凡老师这样问就说明有错误;不这样问就说明没问题。

我真不知道;是我该变换策略;让学生摸不透好还是师生间知己知彼;有一种默契好?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 1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1 2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内 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力求遵循课改的方向 理念和课标要求,并突出自己的风格特色。1 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而不放任自流。一是在授课之前,我根据学生自由选择基础上调整组合了三个小组,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自主去搜集资料,合作完成任务。不让他们充分自由组合,这是考虑到学生还缺乏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让他们自由组合而不...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成功点 1 教学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到位。特别是贯穿国家的地理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熏陶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操。2 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分能够让学生从讨论中得到方法。3 较好的通过学生的观察得到 整万数 和 非整万数 的特征,有力区别了两种不同数的改写方法。改进点 1 需要通过三次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