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案

发布 2023-02-05 05:28:28 阅读 1411

2019-2024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3、对照课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寓意。

重难点、关键:

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很渺小。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

3、有关大海的录像片段。

教学设计:一、汇报预习,导入新课。

1、由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寓言故事概要及其寓意。

2、教师小结:寓言是借助一则故事来揭示较为深刻的道理。3、引入新课:

出示挂图(一只坐于井底的青蛙),板书课题:井底之蛙。师引导:

今天学习《井底之蛙》来看看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要告知我们。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生字卡片抽读、正音。

2、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字词,同桌合作互释对方不懂字词的意思。3、全班交流:提出同桌合作仍无法理解的字词意思,全班讨论解决。

4、指名分节读文,师点拨。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内容?2、课堂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疏理。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节。

1、师导:青蛙生活在井底有什么快乐之处?用“__画出。2、齐读青蛙之乐的名字“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算是到了极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青蛙之乐(独占水井、进退自如、生活舒适……)

4、指导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师指导。(二)学习第二节。

1、师导:海鳖生活在大海快乐何在?用“”画出。

2、指读海鳖之乐的语句,“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这也可以说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吧!”

3、出示古文片段,自由读一读,注意古文语调节奏,师指导读。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

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4、课堂讨论:鳖生活在海里快乐是什么?

5、**有关海的录像片段,直观感受大海之大。

6、指导朗读海鳖的话,要求有抑有扬地读出海鳖的快乐。五、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质疑:对照井蛙与海鳖的快乐,说说井蛙为什么瞠止结舌?2、课堂讨论:井蛙觉得自己渺小的原因是什么(见识短浅)

3、延伸: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类似于井蛙一样的人吗?举例说说(生畅所欲言)4、指导抑扬顿挫地诵读古文。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里的这只青蛙,安于井的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听鳖到海之大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夜郎自大,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七、指导书写。

强调“渺小”“邀”书写时应注意结构紧凑。“涝”下方不是“方”。八、作业1、写生字。2、诵读课文。3、预习下一课。

附送:2019-2024年小学语文四年级《华山的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借助文章旁批,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5、学习作者行文时既直接着力于景物描写,又间接描写游人神态、动作加以烘托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中感受华山的险。教学难点: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注自己独特的感受;感悟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随着作者同游华山,共同品味《华山的险》。(指读课题)

2、请孩子们打开书,翻到34页,大家看,这是一篇批读文,回忆一下,批读文可以怎么学呢?(教师随答板书:提问题、写感受、赏析词句)

过渡:那我们先来看看今天的这篇课文中有哪些旁批?二、学习旁批,理清文章脉络:1、“问”:

、齐读第一处旁批。

师引:第一处旁批是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怎样?

、小结:紧扣一个“险”字(板书),串起了整篇课文的学习。咱们今后也要学习抓题眼,扣文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第2—5处:

抽生读处旁批,其余孩子好好听,看从这几处旁批中,你有什么发现?②生交流,师小结并板书相关内容。(抓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小结:这四个旁批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概括了华山险在**,这种批注方法我们称为:概括内容(板书)这些旁批写得好啊!

从这些旁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他既从山路、峰峦直接描写了华山的险,又通过游人的神态、动作间接写出了华山的险。

3、交待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细细品读,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写华山山路、峰峦的险,又是怎样通过间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华山的险的。

三、赏析批读,体会情感:第二段:

1、自己轻声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华山的险?用“”勾出有关的句子;用“δ”或你喜欢的符号在重要的词语下作上记号;再结合上下文写一写你的体会、感受。

2、交流展示。(交流一下你们的批注吧!还有哪些感受?哪些批注?)①峭壁林立:

为什么找这个词?什么是“峭壁林立”?

引导,能把这种感觉送回到这个词吗?抽读,齐读。②、横空出世:

出世”什么意思?从**出世?怎样出世?能用手势演示一下吗?配音读。是呀,偶一抬头,那峰,那岳,那石,冷不了探出头来似乎要向你压下来,这就是——(横空出世)!

注重学生独特感受的体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③、夹”:

为什么不读“夹”(jiá)?出示**,引导学生体会山路极其狭窄。)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生读不好师可示范)齐读这一句话。

小结: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充分展示了山路的险,作者写得可真妙啊!④、龟缩”:

a、(板书:龟)看看这个“龟”,一旦害怕就紧紧缩进壳里,怯生生的。这里的“龟缩”是什么意思?天空为什么会“龟缩”?

b、读好这里。(引导:再龟缩一下。)

c、(出示**)这就是龟缩后的天空,缩成了一团,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泡,看似写天空,其实也是在描写华山的险。

小结:这山路,这天空,无不向世人宣告:华山天下险!第三段:

1、这“险”是够味的,这天下二字也是当之无愧的!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三段,进一步赏析华山的险,看一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一边读一边作记号,一边写出你独特的感受。

2、学生交流,展示: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交流一下。①、山脊:

a、(出示**)让我们来看看苍龙岭吧!为什么惊叹?你有什么感觉?b、把你的感觉送回句子中,读出来。抽读。②、沟、风:

a、喜欢哪个词?为什么喜欢它?(板书:千军万马)你感受到什么?

b、小结: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这峰峦的险,充满神秘**的气息,这可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呀!

c、引读:喜欢这句的孩子咱们一块来读一读吧!③、老君犁沟:

喜欢**?为什么喜欢?抽读。④、游人神态:

能做做“敛气屏息”这个样子吗?感受到什么?

登华山时导游会不断叮嘱:登山不看景,看景不登山。要是你也是游客,望着那山,那路,同样的连大气也不敢出啊!

、动作:要是稍不注意,一个出了事,那顺着的一溜儿都会跟着倒霉,再看看游人的动作,或“蹲”,或“跪”,或“手脚并用”。

什么是“手脚并用”?做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手脚并用”的多种做法。)这**是在登山,这分明就是在爬山!这险够味吗?这天下二字也真是(当之无愧)!第四段:

1、如果你也是游人中的一员,一会蹲,一会跪,一会手脚并用,一会眼睛不敢往下看,一会儿腿肚子直发软,战战兢兢,心惊胆寒……当你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征服了华山时,当你站在这天下第一险的华山之巅时,你想喊什么?尽情地表达吧!

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游客,表达自己的登山感言。2、作者是怎么写的?(齐读)

3、是呀,征服华山,是个了不起的壮举,当你横下心,壮起胆,登上平台,放眼回顾——

**课件,领略登山后欣赏到的美景)

4、读到这里,看到这里,编辑叔叔们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起读最后一处旁批。

5、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呢?

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的豪气呀!四、总结升华:

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法登华山,每个人对华山的险都有不同的感受,登上华山以后也各有各的想法,(打……)不过,不管路程怎样,那份成功的甘甜都是相同的,孩子们,你。

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战胜自我,克服困难时,又何尝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呢?希望你们今后成为生活的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吧!板书:

7、华山的险。

山路、峰峦。

游人神态、动作。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之一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2 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里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3 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井底之蛙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2 课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1 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

四年级语文井底之蛙小学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井底之蛙。新授课。年级。四。执教。梁希颖。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小组同学。学习目标 共同交流解决问题。3.通过浅井与大海的对比,体会青蛙的可笑 可悲,目光短浅,感悟寓意。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浅井与大海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之四

一 学生分析。我所执教的四年三班有70名学生,其中男生32人,女生38人。他们是第一批实行课程改革的孩子,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 问题能力等方面较普通班有着明显的优势。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敢想 敢说,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坚持已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