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2.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人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材料准备:多**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窗帘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课时安排:用2课时,其中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个学术讨论会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的引导。二、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结果。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前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中的认识,要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和表针的方向相反。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拓展知识。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公元二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的声望,加上这种理念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16世纪初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昼夜的形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一 教学设计思路。从影子过渡到黑夜,孩子们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所以说活动1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对学生来说,影子是直观的。而黑夜却是较为抽象的,活动2通过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二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与生物行为》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与生物行为。教学目标 1 能自己制定计划,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2 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3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4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冀教版 教学
9 雨的形成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水的三态变化,想一想,冰 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又都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 水的三态变化图 水蒸气。冰水。这么说,水的这三种状态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变化了?大家说是不是啊?生 是 2 同学们再看,冰和水受热后都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