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1.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变加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 m所用的时间为0.5 s,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3 m/s b.6 m/s c.6.3 m/s d.0
2.神舟十一号的运载火箭长约58 m,下图是从**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10 s的位置图像。则火箭发射后10 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3 m/s b.9 m/s c.12 m/s d.15 m/s
右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 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4.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敏的新铅笔上,小敏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 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cm;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cm/s。
如果以小虫为参照物,铅笔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5.五一期间,小明跟爸爸一起驾车到大梅沙游玩。途经一个隧道时,小明对长长的隧道产生了兴趣,心想:
“我怎样才能知道隧道的长度呢?”当他返回时,在到达隧道之前终于想出了几种不用下车就可以得出隧道长度的方法。请你简明扼要地写出小明得出隧道长度的两种合理方法:
方法一: 。
方法二: 。
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停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3)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7.(2017·广东广州中考)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
“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创新。8.甲同学用脉搏跳动次数作记录时间的工具,测定乙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1)甲先测定自己脉搏跳动的规律,结果见下表:
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脉搏每跳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2)甲站在乙同学起跑位置附近指挥起跑,在下达口令的同时,开始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并注意观察乙同学到达终点时终点同学发出的信号。甲看到终点同学发出的信号时,共数得脉搏跳动22次,请计算乙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参***。解析: 最后3m的平均速度v==6m/s,因为是加速运动,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3m的平均速度,所以a正确。
解析: 由题中两图对比可知,以火箭的底端与发射架的顶端相比较,火箭发射后10s实际上升距离大约为火箭高度的1.5倍,即s≈90m,平均速度v==9m/s,故选b。
3.解析: 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和速度的计算。
测量长度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a点到c点的长度为20.0cm。水滴在这个过程中下落的平均速度是v==1.
00m/s。相同时间段内水滴通过的路程不等,所以该水滴下落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 20.0 1.00 变速直线。
4.解析: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因此该物体的长度为18.00cm。小虫爬行的速度v==3.
6cm/s。以小虫为参照物时,铅笔和小虫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铅笔是运动的。
答案: 18.00 3.6 运动。
5.解析: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
隧道长度的测量,从物理知识角度,就是长度的测量,一是长度的直接测量,二是利用s=vt计算间接得到。不下车,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可以利用汽车上的里程表,记下进隧道口和出隧道口时里程表上的数据,两数据之差即为隧道的长度(单位是km)。还可利用汽车上的速度计,尽可能让汽车匀速驶过隧道,并记下车速v车,用手表等计时设备记下从进入到驶出隧道所用时间t,算得 s隧=v车t。
答案: 利用汽车上的里程表测量长度利用汽车上的速度计和计时设备测出长度。
6.解析: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
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3)本实验中没有提供刻度尺,可以把小车长作为一个标准长度。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
0cm,所以最多可测的次数是n=-1=7。
答案: (1)时间 (2)0.25 (3)7
7.答案: (1)v= (2)刻度尺、停表 (3)①如图所示,把木块固定在a点,用刻度尺测出滑块到木板底端的距离;②让滑块从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滑块从释放点到木块底端用的时间;③把木块移动到b点,重复步骤①②;把木块移动到c点,重复步骤③;⑤计算各次实验的平均速度,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8.解析: (1)根据甲同学测定的结论可知:
总计测量时间300s,总计脉搏跳动次数448次,平均1.49次/s,为便于使用可近似为1.5次/s,即其脉搏每跳动一次用时约0.
67s。
2)乙同学跑100m所用的时间为t=≈14.7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v=≈6.8m/s。
答案: (1)300 448 1.5 0.67 s
2)6.8 m/s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 平均速度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典型例题计算。1 有一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 s,在行驶过程中发现前面有一山崖,于是鸣了一笛,经过4秒钟后听到了回声,求汽车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 2 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4测量平均速度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测量平均速度word 版。年 月 日。部门。2.通过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3.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4.通过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学习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 4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一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 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 本节是第一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