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能背。
二、教学重点
诵读、翻译、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
1、多**教学课件。
2、利用早读提前读顺,读准字音。
五、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仅80余字,言简意浓。不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笔调清新淡雅,景象明净澄澈,而且行文波澜起伏,极具诗情画意,并富于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如果准备充分,一课时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本学期,从学习《晏子使楚》时,我就指导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并在《人琴俱亡》中加以强化,所以,学习《小石潭记》和本课时,我都想给学生时间自主翻译,再师生合作,老师起到点拔指导的作用,这就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强化关键字词句,强化反复翻译诵读,并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挖掘思想内涵,逐层深入,由表及里。这样,学生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基础,一节课下来,也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能背了。
课后,强化动笔的能力,这就在作业布置上给与课堂内容以弥补,以求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世事如己所愿的,而难就难在,贵就贵在当我们不得志的时候,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智慧的面对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打开时空的隧道,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苏轼做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到他那里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品美感。
1、教师范读。
要求:听准读音,停顿和语气。
2、生仿读。
方式:师生齐读,师大声,生小声。
3、生自由放声朗读。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初明文意。
1、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圈圈画画。(5分钟)
2、师生共同译读全文。
方式:指名逐句翻译,教师点拔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重点句式反复诵读、强化翻译,采取师生合译——生自己再译——生齐译的方式,特别是。
如:(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问题**,悟出哲理。
设计思路:以问题贯穿全文,带出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进而走入作者内心,悟出哲理。
问题设置:(出示课件)
1、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向我们透漏出作者也有承天寺的心情,请默读课文,找出这个词语。
明确:欣然。
插入写作背景。 作者:贬谪。
欣然——贬谪,反差明显。
师:由此能够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心境。
生:旷达、乐观。
2、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到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月色入户,景色宜人。
师:月关照进门户是很平常的事,早着为什么见到此景会这般高兴,本要睡了,却兴致盎然?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来思考。
明确:此时的苏轼已谪居黄州长达四年,友人远离,且作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样有名无实的官,没有实在的事情可以做,是个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文人。他交友断绝,门庭冷落,而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毫无势力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所以作者难言星峰和喜悦,“欣然起行”。
3、又想到没有一起同游乐的人,于是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大家想想,若将“寻”字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原因之一:
作者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友人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所以要探个究竟,去寻它一寻。原因之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而后文“怀民亦未寝”恰好证实了作者的判断,也合了他的心意,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
4、那么,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月色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此句写景,随物赋形,如诗如画。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以怎样的笔触来写这番美景的。
提示: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明确:描写和比喻。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不予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精妙传神。以月喻水并不新颖,新奇的是作者给人先造成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水中藻荇交横,使人感到水月莫辨。
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说出“盖竹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不直接写月光,而是处处写月光——侧面描写。
5、有着这样凄凉的处境,作者还能把月色写得如此生动迷人,我们能够看出苏轼有着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旷达。
师:这就是适意、乐观的生存,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不固执也不消极,“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6、那么,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还只是清闲之意吗?它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含义?
师:齐读最后一段。然后思考。
明确:“闲”在这里不止是清闲,在不得已的时候,我们要直面现实,放宽心态,闲下心来,找到生命的乐趣,按照现实条件去争取个体人格的完满,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一种旷达,也是生存的智慧。
师:那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中,月和竹柏应指什么呢?
明确:美丽的景色。
师:所以,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五)齐背结课。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对我来说准备的时间不及上次汇报课充分,但是课堂效果却超过了上次的汇报课。我想,这是和上次汇报课后,各位老师的真诚评课、指导帮助分不开的。
发现了不足,就要去克服、改正,所以,上次汇报课后,我有意识的听课学习,特别是听金老师的课,及时请教师傅,和师傅交流想法,都令我受益匪浅。所以,这节课,我发现我开始会带学生读书了,基础的东西强调的更加充分了,课堂流程简单而清晰,这都是我的进步。当然,问题还是有的,像景物描写的那一段是重中之重,其中深意挖掘得还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引导还需加强。
总之,因为付出而有了进步,所以得到了鼓励,自然信心倍增。但,要做的还有很多,比自己用心的大有人在,唯有谦虚好学,博采众长,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才能给与学生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计划学时 1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本文篇幅不长,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解也较详细,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但要准确地翻译文章,还需要花一点时间。其次,我们学生在落实文言字词方面不够主动,需要课堂上多次重复强调。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惠东中学初中部田良。一 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及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和方法,但词法和句法的积累还远远不够。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及阅读现状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此文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列入中考文言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2 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及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过程与方法。1 试诵读,体味语言自然美,学习写作技巧。2 通过合作 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