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发布 2022-12-29 08:17:28 阅读 7419

第一单元:记叙性散文。

一《背影》一) 三维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查字典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带点字音:

交卸( )奔丧( )踌躇簌簌( )赋闲( )游逛( )

栅栏( )蹒跚颓唐( )琐屑( )迂腐( )妥贴( )

2)查工具书或借助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狼藉:簌簌:

惨淡:赋闲:

勾留:迂腐:

蹒跚:颓唐:

琐屑:典质: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祸不单行:

大去之期:天无绝人之路:

3)概括本文主旨:课文通过记叙特别是通过对

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 。

4)理清文章结构:课文以为线索,按的思路梳理结构,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及其表现手法。

5)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

1)摘抄文中写“背影”的语句并进行品析。

2)找出文中可以体现父亲“无微不至”的博大而真挚的“爱子深情”的细节描写。

3)精读“望父买橘”一段,揣摩“背影”的动人魅力及期表现手法。

4)通过文中四处直接引用父亲的语言描写,品味本文寓深情于平淡叙述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至爱亲情,心存感激与爱心。(2)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3)感悟孝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恩情”。

二、知能精华。

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它写出了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近,反映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上,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1)它是展示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最佳表现角度。由于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亲以为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未知往后还会发生什么祸害,这都是人生莫大的痛苦,加上一种灰暗社会的世态,所以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本质特征“背影”这一最佳表现角度。(2)它是文章丰厚意蕴的“承载点”: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最集中、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3)“背影”是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集中凸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4)整体结构布局。作者的笔触开阔而集中。

文章开篇把题点出来,但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似乎离了正题,其实,这为突出主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父亲当时正处在奔丧、失业、典卖、借钱的境遇,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更显示了父亲的崇高。接着,便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把情节推向高潮。

最后,作者又以父亲的来信为感情的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三、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本课,你对亲情之爱的意义有了怎样的拓展理解?你打算怎样报答父母恩情?在表现父母情的角度、构思及文章布局、语言上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还有什么疑点?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

永久的悔》一、三维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查字典或工具书,读准下面带点字音:

立锥( )唾手( )多矣( )伶仃俩( )赖以( )

倾注( )缩回( )够呛( )面糕( )懵懂( )轮廓( )简陋( )

2)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背乡离井: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立锥之地:

3)感知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表达。

即“永久的悔”。

4)理解文章结构:

课文以为主线,按“ ”

的框架结构布局。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文中写“永久的悔”的关键语句理清结构,领会主旨。

2)抓住“吃”与母亲“整个家庭生活”的关系,领悟文章表达技巧与精巧的构思。

3)通过理清文中议论、抒情句,领会叙议结合写的表达作用。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文章寓情于事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2)树立“孝”的观念,多一份“爱”的光芒。

3)由“孝”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有价值的生命。

二、知能精华。

1、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

1)课文用明暗两条线索经纬材料。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

这是以人物的主要感情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

这样以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材料,又以一条明线组织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使文章更具感人力量。

2)在详略得宜的对比中突出主题。a、运用详略得宜的对比突出主题。文章在母亲“恩重如山”与“我”的“无一回报”的对比中中突出主题。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婚后,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过着含辛饮酸的生活;在作者呢?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每想至此,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把文章的主题渲染得异常深刻。b、巧妙地选取特殊角度。文中以“吃”为切入角,纵深拓展了母亲一生艰辛苦难的生活;二是选取了独特的视角。

文中忆家庭生活,选取“我”的儿童视角去展示母亲的生活,给人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三是多种表现手法,如文中用少时的“我”、**奶及邻居多角度、多侧面对比烘托母亲,使母亲的形象具有了格外动人的力量。

2、理解文章不同抒情方式的表达作用。

文中抒情主要有三种方式:(1)寓深情于平淡的叙事中;(2)通过作者的自责、内疚反衬对比抒情;(3)作者激情奔放式的直抒胸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是第三种抒情方式在文中尢为鲜明突出,表达效果异常强烈。

长歌当哭,悲天抢地,无处呼告,后悔莫及,既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品析精句。

1、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3、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向村里跑,跑到**奶跟前,清脆。

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

4、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5、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6、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铁骑兵》一、三维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查字典或工具书,读准下面带点字读音。

陨落( )淹没( )勒马( )脸颊( )惹出( )掷弹筒( )

捣毁( )老巢( )骚乱( )

2)感知文章主旨: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记叙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表现了 。

3)理清情切发展变化的过程:课文按的思路,数设悬念,巧用误会。

2、过程与方法。

1)给文章三部分按情节发展取一个小标题:

2)根据阅读体验,划出文中悬念与误会的语句。

二、知能精华。

1、理解文章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情节布局。文章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顺序结构形式,开头让骑兵陷入困境,结尾又用带有奇特色彩的巧合解决困境,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结局。结尾的这个“巧合”是极富匠心的。

从表面看,这个结局看似离奇,有些“歪打正着”,然而在其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性。文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骑兵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神奇力量,还有什么样敌人不能战胜呢?从而表达了坚定的必胜信念,讴歌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样,就由叙述一个骑兵班的单纯故事,升华到整个革命战争及建设时期,人民大众身上蕴藏的伟大力量。同时,作品在各部分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形式,联合起来构成一幅展现战士风采的画卷,使结构简洁精美。在情节设置上,文章虽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

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在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

能否找到大部队?在种种“悬念误会”中展开故事,展示了八路军的风采。第二,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贴式结构,名部分自成一个有意境的镜头,连起来又成为一幅完整集中的画面,值得借鉴。

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 记叙性散文。一 背影 一 三维度要求 1 知识和技能。1 查字典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带点字音 交卸 奔丧 踌躇簌簌 赋闲 游逛 栅栏 蹒跚颓唐 琐屑 迂腐 妥贴 2 查工具书或借助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含义。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典质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

八年级下思品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 第一课人类的朋友。第一课时生活的必需。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维目标。1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2 培养爱护自然 鉴赏自然 保护环境的能力。3 知道我国的资源 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重点 难点。让学生认识自然...

八年级第一单元导学案

二 重难点强化。1.孝敬父母的原因。2.怎样孝敬父母?3.介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三 当堂训练 一 基础性题目 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孝敬父母要在生活上帮助父母 孝敬父母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