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学参考

发布 2022-12-27 00:26:28 阅读 9649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它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造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左上为发现于法国的一幅岩画,距今约12023年。上面为一匹马,因为它如此酷似东方艺术中的马,所以人称“中国马”。

右下为考古学家约翰森和同事在非洲东部进行考古发掘的情景。2023年,他们率领的小组在坦桑尼亚发现了300多万年前的人类早期化石,他们将她命名为“露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岩画与左下火烧过的木棒、右上的骨针等远古人类遗存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考古学家的发掘、研究则向我们揭示出史前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课程标准。3-1 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分析**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结构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进化到猿人的历程。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

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最终形成了。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2) 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

3) 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能否科学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评价时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中的年代。对氏族、旧石器时代等概念不要求深挖,更不必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概念。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建议一:问题导入。

可先提出设问,“我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人类社会变迁的大概脉络,知道人类是从远古走来,但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建议二:课题导入。

朗诵***《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或让学生观察图1-1,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这种情景,得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之后引入课文。

建议三:故事导入。

教师先讲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课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如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或上帝造亚当、夏娃的传说。

站立起来的祖先]

1.直立行走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可启发学生想象古猿下地发生的变化。

可结合图1-2让学生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活动]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2.劳动的作用的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与**,例如:

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

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劳动不是惟一的作用。

活动]图1-3,将猿“手”与人手进行了比较。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使用打制石器的教学建议。

上课前,教师可准备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旧石器的**、幻灯等影视资料,上课时结合图1-4的尖状器,让学生观察旧石器的形状,分析其用途。

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还是磨制而成的。(打制石器)

提示学生注意人类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了)

4.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观察图1-5,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

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的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给学生讲述有关元谋人的历史,指出,170万年前我国已有人类生活了。

“北京人”的足迹]

1.北京人生活的教学建议。

可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区,阅读课文,说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如图表、图示等,归纳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回答: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

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像猿脸?(劳动与活动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快,而脸部的活动要小得多,进化得慢。)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出示有关周口店的考古资料,如北京人住过的山洞、周围的环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迹等**,帮助学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类转变的重要阶段。

2.山顶洞人生活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说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时期以及名称的由来。

比较图1-6和图1-9,让学生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可先讲述课本图1-10骨针的来历,提问:你知道这根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然后出示课前准备的“山顶洞人的装饰物”**,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再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活动]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远古人类可从以下方式得到火: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钻木或击燧取火等。

自我测评]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和c。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

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内容点析。站立起来的祖先]

1.课文标题“人猿相揖别”出自***《贺新郎·读史》这首词,它以形象的语言再现了“人类在向他的祖先古猿拱手告别”的生动场面,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图1-1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那里森林茂密、气候舒适,古猿过着攀援、以采集果实为主的生活。

3.促使一部分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因素是自然条件。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

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促使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原因。

4.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图1-2 展示了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

这种变化的过程非常漫长,经历了上千万年。此图反映了身体重心的四种变化过程,从中学生可以观察、体验身体重心与行走、活动稳定的关系,以及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这种变化是古猿在萌芽状态的劳动中逐渐产生的。

教学参考 八年级英语 上 的课堂教学反思之一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撰写人。部门。时间。新学期的第一堂英语课,应当怎样上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常言道 好的开端才会有好的结果。可见,上好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很有积极意义。经过几十天的假日休整,久违了的英语课堂,学生一开始肯定会有些不适应。很可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大好控制。根据以往的...

八年级上教学反思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6 回忆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 是 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 文笔朴素的散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

八年级上教学总结

2 学法指导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3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走上辩论台。1 内容简介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