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发布 2022-12-26 03:34:28 阅读 8803

第一章测量。

1.物理学是研究_声_、光_、_热_、力_、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_观察___和__实验_是进行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的总要途径。

3.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是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4.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会放:起始刻度(零刻度线)要对准待测物体的起始端;

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

3)会看:视线正对刻度线且与尺面垂直4)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量筒测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平。

5.科学**的过程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交流与合作 。

6. 摆球摆动快慢只跟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与摆球轻重和摆动角度无关。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例: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振动。二胡是琴弦的振动,笛子是空气柱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由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叫做声波。

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要靠无线**交谈,因为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例: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乐音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例: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闻声知人——据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5.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 --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低于20hz的叫次声。

6.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粉碎肾结石、声呐探测潜艇、鱼群的位置和海洋的深度。

三、噪音: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第三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例:自然光源: 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用来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不存在的。

例:早晚看到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 小孔成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是物体的倒立的像。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在水中、玻璃中传播比在真空中慢。

二、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

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镜面反射: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3、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例:(1).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用光学知识解释。

镜花水月:光的反射坐井观天:光的沿直线传播 ③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立竿见影:光的沿直线传播 ⑤隔岸观火:光的沿直线传播 ⑥水中捞月:光的反射。

水照云光:光的反射; ⑧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⑨油光可鉴:光的反射

5.面镜(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都是光的反射。

透镜(凹透镜、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6.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大小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必须用虚线画图。实像和虚像,眼睛都可以看到。

成像实验:1).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刻度尺(或方格纸)的作用是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距离的关系;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4).“玻璃板” 的厚度越薄越好,厚的话会出现两个重叠的像。

5).“玻璃板” 必须与桌面垂直放置。

2.球面镜: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1、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其它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例: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物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三。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三条特殊光线。

a.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即平行入,过焦点。注意,是凹透镜,则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如图。

c.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即焦点入,平行出。注意:是凹透镜,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虚焦点;如图。

2.测焦距的方法:

方法1 器材:手电筒,光具座,凸透镜,光屏。

1)把凸透镜,光屏先后置于光具座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镜后的光屏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即为焦点。

2)在标尺上读出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f。

方法2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到地面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焦点)。

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亮点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f。

3.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实验时应首先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然后移动烛焰,最后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出现清晰的像。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和蜡烛,在光屏都得不到像: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成像规律。

1)当u>2f时, 在光屏上成倒立 、 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f< v <2f

2)当u=2f时, 在光屏上成倒立 、 等大的实像 v=2f ;

3)当f< u <2f时,在光屏上成倒立 、 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v>2f

4)当u=f时, 不成像。

5)当u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 ,成倒立 、 缩小的实像。

5、人眼的作用与照相机类似,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在视网膜。

上成倒立 、 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前 。矫正近视眼:配戴凹透镜 .(让光先适当的发散 )

远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后 。矫正远视眼:配戴凸透镜 (让光先适当的会聚 )

第四章热现象。

一、温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净的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1.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使用时: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2.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玻璃泡上方有细弯管(缩口),使用前用酒精消毒,并用力向下甩。可离开人体读数。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

3.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是t=273+t,t是热力学温度,t是摄氏温度,人体的正常口腔温度接近37℃=310k。

二、物态变化。

1.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3声音可以在 固体 液体和气体 介质 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加推理得出 5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6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 s 在水中的传比在空气中快,速度约为1500m s 在钢铁中...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一 力。1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 定义中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定义中的作用是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 力的性质。力的物质性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力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矢量性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力的独立性 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考前范围知识点整理 空白版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用乒乓球跳动来反映音叉在振动,这是转换法,乒乓球的作用。3.真空传声,这是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的。4.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5.在一根很长的钢管敲击,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声音,分别是从传过来的。在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