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

发布 2022-12-24 07:41:28 阅读 9263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

、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

)阌乡()襄阳(

)绥靖()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歼灭(

)溃退()杜聿明(

)阻塞()要塞(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二.指导学习•研讨。

创设情境,导入新:

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并板书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朗读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

标题:导语:

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3)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主体,三路三个层次)

3理清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布置作业:朗读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教后感。八年级语文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

、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例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

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教学札记。.这则消息的“电头”是导语”部分是第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xb1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

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

、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

)阌乡()襄阳(

)绥靖()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歼灭(

)溃退()杜聿明(

)阻塞()要塞(

)锐不可当(

)阻遏()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

(2)锐不可当:

(3)惊心动魄:

(4)绥靖:

()高屋建瓴:

二.学习•研讨。

朗读新闻,看“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边读边找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

标题:导语:

主体: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2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理清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这两则新闻写作的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2)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布置作业:朗读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学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

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

、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习札记。.这则消息的“电头”是导语”部分是第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

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学后感。第一《新闻两则》参***:

时一。一、3(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真实、及时、简明。

二、2(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

3、(1)时间:2024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的起因:

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事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

”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3)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时二。二、1“至发电时止”“已”“止”等语言简练、准确。2①“突破”用词准确,表现了我军作战迅速、神勇无比。

②“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的江阴防线不堪一击,显示我军的神勇、出敌不意、制胜千里。整句充满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三、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第一二句。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锐不可当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导学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 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导学1 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学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 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导学。1 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 阻遏 阌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