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导入(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1.作者简介(多**出示)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2023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2023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023年到2023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集《呐喊》《彷徨》、**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023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知识链接。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积累字词。
1)注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wēn 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2)解释词语。
日里:白天。
神棚:演戏时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一)分读课文。
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讲了哪几件事?详写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1.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2.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戏;夜下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加粗部分为详写)
三)深层**。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3.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交流点拨】1.“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的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也不都笼统地交代。
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听写生字词。
一)深层**。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自己喜欢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细研读,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预设:(1)第10段详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内容。“拔……点……磕……架……”
2)“月下归航,偷罗汉豆”部分。
3)六一公公的语言、行动等描写。
2.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反复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
3.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交流点拨】1.(1)以上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2)“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3)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2.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溢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小朋友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烘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示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小朋友在浪花里蹿”。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3.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二)领悟主题。
你认为还原后的**《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淳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副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你熟悉自己家乡的民俗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课时。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当你离开故土多年,再次踏上你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看看作者回到延安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屏幕显示歌曲《兰花花》的歌词)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先来看一段歌曲的歌词。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见知识链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一部诗歌《回延安》。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2023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县(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2023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2023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2023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2023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代表作《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2 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3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准备和活动指导,分配...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巴东三峡 教案6 巴东三峡 教案6细节 巴东三峡 教案。顾辉。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3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1课时 悟沙 1课时。课型 新授。上课日期 19 作者姓名 杜健。单位 枣庄市第十二中学。课前预习 1 多读 多写 多查 自己处理生字词 2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3.检查 边塞诗歌四首 的背诵 默写。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