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发布 2022-12-18 13:39:28 阅读 4182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简要阐述动物的运动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几种运动方式,由此导入课,微生物也是可以运动的,故放在同一单元中,这可与植物在固定的生长环境相比较。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往往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教材对此做了说明,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对化。

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动物的行为。这是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同时对来自身体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它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根据行为的发生和功能可细分,便于更好的理解纷繁多样的世界形成的规律。

动物的运动是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运动着的动物是在一个时时刻刻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中活动,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它是个消费者,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并且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恶化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动物资源现状及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在本章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本单元还重点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所以本单元对其他动物的其他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可通过别的途径加以补充。(2)在“区分先天性和后天学习行为”一课中以研究蜗牛和行为为实例,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

然后再分析决定和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打下基础。(3)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解剖学、生态学、行为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内容,所以要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因地制宜全选或部分选择安排活动,作好必要的工作。

单元知识结构。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学情分析。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于燃料。

、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以足部肌肉伸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足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

、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慢?

四肢不发达,不能完全将身体抬离地面。

、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一条腿举起而离开地面时,它就不再承担体重,身体重心落在其余三条腿组成的三角形内。

漫步行走时,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缓慢跑动时,这种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时,交替更为加快,甚至跨步时脚不着地而身体腾起。

、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青蛙的后腿较长,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袋鼠的后肢很发达,能够连续跳跃,最多能跳到自身长度的5倍远。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以列举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板书设计。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 (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 (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课堂作业 讲评) p9思考与练习题。

2)草履虫——游泳乌贼——游泳野鸭——游泳、行走、飞行游蛇——游泳、爬行青蛙——游泳、跳跃蝗虫——爬行、跳跃、飞行。

3)裁判员用眼观察,如果运动员的两腿出现腾空现象,就判其为犯规。

随堂练习:1. 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2. 蚯蚓的运动方式是爬行,猫头鹰的运动方式是飞行。

3. 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教学反思。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标。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2、**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骨的成分和特性;

3、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学难点。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生来自农村,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多,特别是对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第一课时以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为主,则由学生自带动物的长骨,通过课堂实验,一起动手来认识骨的结构;再以活动“**骨的成分和特性” 为主,认识骨的成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实验,是骨教学的基本保证。

此外,应教会****骨折后的急救,特别是要保护骨膜。要重视联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知识。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1、 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 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

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骨的成分和特性

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3、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4、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能够溶解于盐酸。

第二课时。关节——结合关节的剖面模式图和演示材料的观察,学生容易辨认关节的结构,活动“体验关节转动方向”有助于学生领会关节结构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骨骼——借助于有关的**和模型,帮助学生识别部分骨的名称。

骨骼肌——借助于有关的**和模型,力争让学生观察到各部分的形态和部位,理解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有关挂图引导学生识别人体骨骼肌的三大肌群。

第三课时。教学时动员学生表演:右臂裸露而自然下垂;手中抓握石块;开始缓慢屈肘时,手掌将石块托起,直至屈肘90度。

同学注意观察和记录完成每一步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变化,进而引导屈肘运动的原理,再将物理杠杆的工作原理与屈肘运动原理加以比较。

板书设计。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1、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2、活动“**骨的成分和特性”

二、骨连结——关节。

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

三、骨骼。1、中轴骨。

2、四肢骨。

四、骨骼肌。

五、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堂作业 讲评)p20思考与练习题。

2)骨干由骨密质构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3)骨组织中的有机物较多,弹性大而硬度小,更容易变形。

随堂练习:1.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判断。a) 骨组织的营养物质**主要依靠骨膜中的血管。(

b) **的骨中, 有机物大约占2/3,无机物大约占1/3。(

c) 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是骨骼肌。(

d) 老年人的骨中缺钙,所以无机物含量降低。(

3.思考题:长骨在结构上有哪些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教学反思。本节活动较多,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满足,对自己身体有一定的认识。

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分为三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行为和主要类型、动物行为的研究。第一节教材以科学家对涡虫行为的研究作为实例,阐明动物的行为按其发生过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是动物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二节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不同,分别介绍了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以及社群行为,动物和大多数行为对它们的生存和生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节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说明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一 教学目标 比较区别神创论 自然发生论 生生论 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二 教学重难点 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化学进化过程...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三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导学案。时间 10.2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多样性的含义。2.能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3.树立起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1.动物多样性的含义。2.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教学难点。1.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2.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就...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教案。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 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2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培养学生的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