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盘点

发布 2022-12-16 08:51:28 阅读 1386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 声音传播的规律: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气体中快。c真空不能传声。

4、 要测量声速,需要测量两个物理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所用的器材分别是卷尺和秒表。其中速度用v表示,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关系式是v=s/t

5、 回声经常用来测量距离。人耳能够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s,最短距离为17m,与回声有关的距离的计算公式为s=1/2vt。

6、 百米赛跑时应该看烟计时,如果听声计时,成绩会偏好(即变短),所短的时间应该是0.29s,实际的时间应该加上这0.29s。

7、 声音的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大小),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具体关系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和是否有障碍物有关。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品质或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频率指的是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8、 乐音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声源的振动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声源的振动是无规律的。0分贝的噪声是人耳刚好能够捕捉到的声音。

40至5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超过90分贝就会破坏听力。

9、 噪声的控制可以分为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人耳处控制噪声;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消声、吸声、隔声)。

10、 声音可以分为可听声和不可听声,不可听声又可分为超声波和次声波两类。

11、 超声波指的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穿透力强,(做b超)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制成声呐)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做胆结石手术)

12、 次声波指的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它可以传的很远,可以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它可以用来预报台风、海啸、**等,还可以监测核**。

13、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4、 酒精灯的使用:用外焰加热;不能用一个去点燃另一个;熄灭时用灯帽盖灭;如果引燃,要用湿抹布铺盖。

15、 温度计的使用: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6、 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不能作为测温物质,因为水在0至4摄氏度时是热缩冷胀的。

17、 体温计与温度计的区别:量程不同,体温计是35至42摄氏度,温度计是0至100摄氏度;分度值不同,体温计是0.1摄氏度,温度计是1摄氏度;测温物质不同,体温计中的是水银,温度计中是煤油或酒精。

18、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坎儿井主要是为了减少蒸发和渗漏。

19、 沸腾的条件有两个: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它随着大气压的升高而升高。

20、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式:压缩体积、降低温度。自然界中的白气、白烟、白雾、露珠等都是液化形成的。

2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冰、海波、各种金属都是晶体,它们的熔化图像中都有与横轴平行的一段,这段时间就是固体熔化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在冰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

22、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致太低,菜不会被冻坏。

23、 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4、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对烧杯中的碘粒微微加热,会看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碘的升华现象;撤去酒精灯,碘蒸气又变成碘的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25、 灯泡里的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灯泡壁变黑是凝华现象。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霜、雪、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26、 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照射在白纸上,会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最早完成这个实验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这个实验证明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7、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种找出一种或几种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叫做对比法。

28、 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蓝玻璃只能通过蓝光;绿玻璃只能通过绿光。说明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9、 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所能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30、 透明体与不透明体的颜色的混合:两种颜色相同时看到的就是这种相同的颜色;两种颜色不同时看到的是黑色;两种颜色中有一种是白色时看到的就是另一种颜色。

31、 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看到的是白色,白色能反射所有色光;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得到的是黑色,黑色能吸收所有色光。

32、 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又可以分为两类: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热效应显著,应用有,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电视机遥控器、电动门上的红外线装置等。

紫外线的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是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还可以消毒、灭菌,应用是大饭店里的消毒柜,或医院的紫外线灯等。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

33、 赫歇尔于2023年发现红外线,在做这个实验时,应选用分度值较小的温度计,还可以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现在用电子温度传感器很容易再现赫歇尔当年的实验现象。

34、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茂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倒立的实像。

35、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各种影子的形成(手影、树影、人影、皮影、立竿见影等);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通常用来帮助挖隧道)。

36、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乘以10的8次方米每秒。

37、 光年是个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经过的路程:公式是s=vt,它的长度是9.4608乘以10的15次方米。

38、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9 、平面镜的作用有改变光路(潜望镜)和成像(照镜子)两点。

40、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1、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利用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可使光的能量集中。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的装置都是凹面镜。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汽车的后视镜、道路拐弯处的反光镜都是凸面镜。

在拐弯处设置凸面镜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2、折射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4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4、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所看到的像是缩小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4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另一侧的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2、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上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处;3、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之外;4、当物体在焦点上时,不成像;5、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6、实像都倒立,虚像都正立;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像,2倍焦距之内成放大像,焦距以外成实像,焦距以内成虚像;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近则像远像大,物远则像近像小;物体离一倍焦距越近,像越大。

47、照相机是根据物体在2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和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凸透镜,照相机的底片和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光屏,照相机是通过改变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即像距使清晰的像落在胶片上的,而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即焦距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的。

4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因为远处的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片,将光发散,使像后移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因为近处的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凸透镜片,将光会聚,使像前移,落在视网膜上。

49、望远镜有两种组合:一种是伽利略望远镜,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一般用于生活中。一种是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观察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一般用于天文观测。

50、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我们最终观察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虚像,因为物体经过了两次放大,所以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51、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只可以减小,不可以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使用精密的仪器;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我们最常用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1km/h=1/3.6m/s

53、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

54、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55、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归纳

三,光的反射定律 1.一分二等三共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b入射角 反射角 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分居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应用 水面出现倒影 平面镜成像 自行车尾灯 潜望镜 遥控器对准墙也能控制电视的频道 黑板反光,导致一些同学看不到字。3.光路可逆 原来的反射光线如果变成入射光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国际单位制 si 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2.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示数叫量程,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3.如何读取数据 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4.由于测量工具的原因和测量的人的原因,使得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个...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 科学 的七个环节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d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e 分析论证f 评估g 交流与合作。2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作分度值,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作量程。3 刻度尺使用规则 a 会选 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b 会看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