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基本知识

发布 2023-01-03 11:44:28 阅读 9184

八。年。级。

物。理。上。册。

基。本。知。识。

笔。记。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单位的定义: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

二、长度。1、长度指空间的尺度。

2、单位。1)主单位:米()

2)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3)关系:3、测量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

1、一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2)看刻度尺的量程,选择适当的量程。

(3)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2、二放。使用时,刻度尺要放正,要沿着所测量的长度,零刻线(或者其他清晰的刻度)对准起始位置,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3、三读。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读出准确值后,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4、四记。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时间的测量。

1、单位。1)主单位:秒()

2)其他单位:小时(),分钟(),毫秒(),微秒()

3)关系:2、测量工具:秒表或停表。

3、秒表的读数。

大圈为秒,小圈为分。若大圈是30分格(顶上写的是30,可能有60格,表明精度到半秒),小圈里一分钟就分为两小格,读完整的几分,若过了一小格,就在大圈秒数上加半分钟,若没过,直接读大圈秒数。

5、误差和错误。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

2、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3、减少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1、要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变化,就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观察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是不动的,其实地球在以30km/s的巨大速度绕太阳公转。这就是物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性的,描述的结果也会是有所不同的。一般选择地面或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4、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常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而言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机械运动的判断方法。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如果没有,则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静止。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比较经过的路程,路程长,运动得快。

2、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表示。

2、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1)主公式:

2)变形公式:

4、单位。1)主单位:

2)其他单位:

3)关系: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可用公式计算路程。

2、图像。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平均速度。

1、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2、计算公式:

3、物理意义:可以将变速直线运动等同于物体以平均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反映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4、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二、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如上图所示),便于计时。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4)根据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第2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与传播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四、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2、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3、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4、计算: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用符号表示,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

3、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了为20—20000。

4、低于20的声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叫做超声波。

5、声音的频率越高,则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频率越低,则声音的音调越低。

二、响度。1、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2、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声音接收处的声波振幅,就同一声源来说,声波振幅传播越远,响度越小;当传播距离一定时,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人声和不同的声响都能区分为不同的音色。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3)海啸预警系统,利用次声波传递海啸来临的信息,此外,次声波还可以检测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

4)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6)声纳: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2、声与能量。

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2)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3)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超声波加湿器,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

5)超声清除牙垢。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

1、噪声。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噪音的**很多,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以及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分贝:分贝主要用于度量声音强度,用表示。0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

三、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传播,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隔音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进行分度。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记作1℃。

2)符号℃3、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

2、结构:由液泡(玻璃泡),毛细管,刻度组成。

3、使用。1)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2)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4、体温计。

1)范围:35℃-42℃。

2)分度值:0.1℃。

3)结构:有缩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使用前要甩一甩。

5)人体正常体温为37℃。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

3、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

度始终保持不变。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各种金属就是常见的晶体。

2)非晶体: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就是常见的非晶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基本知识学困生测试

12 小明同学在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 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5 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基本知识总结

第三章基本知识总结。班级姓名。1.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 3.温度用表示,温度的单位符号用表示。4.在一个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正常人的体温为。5.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范围是温度计的一小格所代表的数值是其体温计的量程为分度...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本知识复习填空

1 对于植物来说,无性生殖主要是 属于其中的 细菌是 2 我们熟知进行出芽生殖的生物主要是 生殖。3 常用芽接的植物是 季 秋海棠等往往用 性生殖。4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细胞的 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 5 植物有性生殖的四步是 和 白胖子 分别是由 同组成 几部分组成。7 植物受精的场所在 一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