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发布 2022-12-12 01:43:28 阅读 2567

16、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第一课时。1导入作者简介: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5小结。

第二课时。1复习旧课。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

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五、总结。8、吆喝。

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过程:认知阅读。

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理解阅读。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1 介绍夜晚的吆喝2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3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9、《春酒》

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导语:2、板书课题、作者:3、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二)在这几件事**现了哪些人物?

三)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五)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四、迁移扩展。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五、总结。20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一、课前学习。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课文。

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

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

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21 《与朱元思书》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语句写“异水”;**语句写“奇山”呢?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 1 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2 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教学难重点 1 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2 理解文中象征 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难重点 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由我们学过...

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春酒 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和主要作品。2 积累词语,掌握 家醅 一马当先 挑剔 炮制 顾名思义 兴高采烈 等词的读音 词义,并学会运用。3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4 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二 目标与方法 1 有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目标 1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2 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3 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学重点 1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2 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 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