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发布 2022-11-30 11:21:28 阅读 2646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平均数》说课稿。

南湾子学区中心校张永磊。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分析。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的第三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有两个例题,例1是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进而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例2是通过求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课前准备:

课前测出学生一分钟跳绳的次数,制成统计表。

多**课件。

2、教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会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需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用启发式谈话法、**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交流。

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3、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跳绳、填统计表,求平均数、比较统计结果、体验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意义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

小学生比较贪玩,刚上课时心一时还静不下来,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导入非常重要。我先拿一个奖状,说要颁发给跳绳表现最好的一个小组。课件出示我们班两个小组:

分别是4个女生和3个男生一分钟跳绳的数量,我故意以其中男生组的跳得最多的同学为标准,宣布男生组获胜。这时候,女生肯定不同意。并引发男女生的辩论。

这时候,我就问:那么,我这个奖状要怎么发呢?怎样比较两个小组的数据比较公平呢?

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求每个小组跳的平均次数才是最公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板书)平均数。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2、自主**、反馈交流。

接着,我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们可能会说:

a、我们生活中**有平均数?b、平均数是个什么数?c、怎样求平均数?

等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一样多呢?把你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指如果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探索,想办法在统计图上把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变成同样多,这个数量就是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

引出: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

接下来,启发学生想:怎样直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利用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理解:

它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很容易列出算式,总结归纳出:先求出总数(把每个数据加起来),再把这个总数平均分。

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机结合,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真正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3、拓展应用。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数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来实施:

1)、把课本中的例2作为基本练习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2)、选择算式。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折纸鹤,小明折了5只,小红和小刚各折了8只,小芳折了3只,平均每人折了多少只?

a.(5+8+3)÷3 b.(5+8+8+3)÷4 c. (5+8+3) ÷4

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折纸鹤,小明折了5只,小红和小刚共同折了8只,小芳折了3只,平均每人折了多少只?让学生选择算式

a. (5+8+3)÷3 b. (5+8+8+3)÷4 c. (5+8+3) ÷4

3)适当拓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考题:这个星期我们班的学生平均每人花5元钱。

王玉菘这个星期花了5元钱。( 说明理由

4)返回课前问题,学生自己计算分别求出男生女生的跳绳的平均数。现在,我就把这个奖状发给我们跳绳的冠军队吧!

4、小结收获。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课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希望我们能好好的利用平均数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形式:

求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后分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3(个)

板书内容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这样,可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主人翁精神。板书简洁、美观,体现了学法指导和计算方法示范。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思路图。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2024年4月10日。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

精选公文范文。这篇数学说课稿由 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统计 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 一组数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说课稿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新知 建构感知。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1 在一...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第92 94页。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