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2教案教科版

发布 2022-11-22 22:54:28 阅读 8334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

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蚕蛹。

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

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对蚕蛹的观察主要围绕教科书上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比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

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

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第三个问题的实质是蚕蛹还有生命吗?

答案是蛹还有生命,因为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其他发现,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蚕茧的颜色告诉学生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这样才为后面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培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埋下伏笔。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

学生在前面观察蚕吐丝的时候,可能对蚕丝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蚕是如何吐丝结茧的,对蚕丝可能没有过多的注意。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蚕丝为什么要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

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四)教学建议。

为了落实观察活动,建议本课在部分学生养的蚕已经结茧后进行。在上课的前一天通知学生把蚕茧带来,还可以带一些没有吐丝结茧的蚕作对比用,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蚕茧备用。1.

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主要是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以及蚕发生的变化。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从而进人新课的学习。2.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从外部感知,摇一摇、听一听、照一照,然后再把蚕茧剪开来直接观察。每组剪开1^-2个蚕茧。在剪开的茧里,学生应该能看到两样东西蚕蛹和蚕第五次蜕下的皮。

“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是提醒学生不要忽略了观察蚕第五次蜕下的皮。

接着判断蚕蛹是不是活着的?活着的标准是什么?可让学生自己讨论。

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拿着蛹的身体,用软的东西触摸它,用手电筒照射它,或发出声音等,看看会不会有反应。需要提醒学生们注意的是,不能伤害了蚕蛹。

对蚕蛹的观察内容,教科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在比较时,应该先认真观察蛹,并用文字和画图详细记录其特点,然后再和蚕进行比较。

如果还有没有吐丝结茧的蚕,可以对照观察,如果没有,只有把前面的观察记录(画下的蚕及文字),和现在的蛹进行比较。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细致。最后教师一定要强调,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

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们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蚕第五次蜕下的皮到底是什么时候蜕下的?应该是蚕吐完丝化蛹之前蜕下的。

最后要让学生把蚕蛹放回茧中去,因为蚕茧对蛹起到了保护其不受外界不良条件影响的作用。当然如果有学生要专题研究蚕茧的作用,观察裸露蛹以后会不会变成蚕蛾就另当别论了。3.

观察蚕茧和蚕丝。

对于蚕茧外形特点的观察应该说没有困难,重点是估计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估计也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比如可以根据蚕茧的大小、厚薄进行估算。

先测量出蚕茧的纵周长和横周长是多少,平均周长是多少,再根据剪开的蚕茧观察其厚薄,估计大约蚕丝绕了多少圈,然后用平均周长乘以圈数。当然这个估计的结果会和实际相差很远,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估计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

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实际测量一个蚕茧其蚕丝的长度。要测量蚕丝的长度就要把丝抽出来,抽丝的方法学生一般是想不出来的,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科书第28页学生对话中的方法去做。为了少“牺牲”一些蚕蛹,这个活动不一定每个小组都做,教师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把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每个大组抽一个茧的丝。

抽丝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在课外继续抽。

关于养蚕抽丝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等等,教师可通过多**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学生手里的蚕蛹,不久将会陆续地变成蚕蛾,为了能让蚕蛾及时配上对,可告诉手里只有少量蚕的学生,待蚕蛾出来后,可以把它和其他同学的蚕蛾放在一起。

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教科版 2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1.观察 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

三年级下册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附件 喀什市xx学校电子教案模板。喀什市xx学校电子教案模板。2017 2018学年第二学期。课题授课时间。知识与技能。课时。蚕变了新模样1课时。课型。新课。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观察 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一 背景和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