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布 2022-10-19 07:13:28 阅读 2703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

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

三)群体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

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

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

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

2023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所以,2023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学习重点:第二章社会化。

一、定义【重点掌握】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p23)

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p26)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p38)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p26-31)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等。

1.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之间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2.政治社会化: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

3.法律社会化:个体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法律社会化。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重点掌握】(p39-42)

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不同的角色,需要对角色进行分类:

1.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2.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主观的努力,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根据角色的支配性,可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5.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6.根据角色的性别,可分为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高低来进行分类。

注意,要理解每一种角色类型的意思)

四、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的原因、类型及解决办法【重点掌握】

重点阅读教材第二章第四节的一下内容:

二、角色扮演(p45-47)

三-2、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类型、原因、解决办法)(p48-51)

五、影响社会化的因素:(p31-37)【掌握】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

3.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六、社会化的历程:(p23-26)【了解】

个体的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结束,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进行。根据人的发展周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这一历程划分为: 1.儿童期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

3.成年期社会化 4.再社会化。

学习重点:第三章自我。

一、定义【重点掌握】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社会角色、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p57)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p59)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p61)

自我美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美化,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p66)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p67)

二、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标志【重点掌握】(p54)

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三、自我概念的内容和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途径【重点掌握】(p57-59)

1.自我概念的内容: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概念进行分类,以揭示自我概念的主要内容。关于自我概念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是: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1)重要他人的评价(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4)社会比较。

四、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重点掌握】(p59)

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目前,费斯汀格的理论已被扩展。如伍德把社会比较的动机概括为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与自我提高四种;把社会比较的方向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目的和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方式也不同。如自我美化的动机使个体倾向于与不如自己幸运、成功、幸福的人比较,即向下比较,以证明自己还不错;自我提高的动机常驱使人们与更成功的人比较,即向上比较,以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五、影响自尊的因素【重点掌握】(p62-64)

一个人自尊的高低,主要受三种信息的影响: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3.自己的内部标准。

六、如何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p64-65)【重点掌握】

自尊过高与过低都不好,形成较准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才是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更好地认识、评价自己,应该:

1.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成败;

2.多角度地评价自我;

3.确立适当的目标与期望。

七、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p67-69)【重点掌握】

我们并不是无时无刻都顾及别人如何看我们的,也不是和谁交往我们的表现方式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否自我表现及如何表现,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1.个体所处的场合影响自我表现;

2.个体的交往对象影响自我表现;

3.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影响自我表现。

八、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条件(p56)【掌握】

九、自我美化的方法(p66-67)【掌握】

十、自我概念的作用(p60)【了解】

学习重点: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定义【重点掌握】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人之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p73)

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p84)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p87)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重点掌握】(p74)

1.选择性。 2.双向性。 3.整体性。 4.易出偏差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常出现的偏差,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宽大效应【重点掌握】(p81-83)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偏差。以下是比较常见几种认知偏差形式:

1.首因效应:

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在认知过程中,个人尽管可以获得多种信息,但最终决定他形成印象的却是最初信息,其余信息则被忽略,也就是说,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2.近因效应:

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会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孙权对庞统的认识)

4.宽大效应: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的信息,但是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这种现象叫做宽大效应。人们之所以对他人做宽大评价,可能原因是:(1)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会使自己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四、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重点掌握】(p80)

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此理论还分析了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她)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

1)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2)某人所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此理论用于解释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五、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及其利弊【重点掌握】(p62-64)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p84)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其弊端也存在:一是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p85)

六、归因理论的创始人、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型:(p88-89)【重点掌握】

1.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2.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1)内在-外在(2)暂时-稳定。

3.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型: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行动产生的环境。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2 社会化的内涵。3 社会化的内容。4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5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6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7 自我知觉的途径。8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9 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10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chapter 1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人们之间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chapter 2 社会中的自我。自我概念 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鸡尾酒会效应 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我们会选择倾听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尤其是一些...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心理学有人格 实验 认知 社会四个领域,人格心理学 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认知心理学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