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发布 2022-10-19 06:44:28 阅读 6417

10、归因:

就是人们对他人或字节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11、归因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2024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环境,遇见他人的行为,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一般人和科学家一样,即理解、**和控制。人们相信行为的背后必有原因,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成为个人倾向归因。

2、外因,行为的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周围环境、他人强制作用、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原因,成为情景归因。

海德研究了对后果责任的只觉,在现实社会中,推断谁对时间的后果负有责任比了解事件发生的发原因更重要。海德将一个人与其引起事件之间的责任分为多个层次:从最低的联想性责任(毫无关系)——部分的因果性责任(开车撞了清洁工)——可预知性责任(一些违章操作)——故意性责任(贩毒、偷盗等)

2)维纳两维度归因理论。

维纳根据海德的林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外因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所以行为的原因就可以分为(1)内因——外因方面;(2)稳定——不稳定方面两个维度。

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这样就形成了四个范畴。

1、归因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有机重要影响作用:(1)把成功归因内在因素如努力等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2)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幸运地感激心情;(3)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内疚和无助;(4)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5)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积极性;(6)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7)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8)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不努力,则会提高以后的积极性。

2、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1)追求成功的人倾向于把原因归为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不努力;(2)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为自己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在原因,而把自己失败归为自己无能。因此,归因理论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一种兴奋自豪感,不努力会产生一种内疚感。

3、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时有规律的。小学时重努力,中学时重能力。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凯利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更具有说服力。他恩我,对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解释: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所以,要赵硕真正的原因,就需要分析三种信息资料:

1、一致性信息资料,分析此人的行为表现与他人的一致性。

2、一贯性信息资料,分析此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贯如此。

3、区别性货特异性信息资料,分析此人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是如此。

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如某高中生语文成绩差或分数低,其原因可能是:一致性,大家都低或者只有他低;一贯性,他的语文成绩一贯的低或只有这次低,区别性,他的其他成绩也差或其他成绩不差,一贯性高就可以归因为个人因素,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的解释可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知觉对象、情景。

12、沙赫特的情绪标志理论。

沙赫特的研究内容已经拓展到自我知觉,主要是对情绪的自我知觉。

沙赫特最初发现那些有相似性的经历困境的人们往往会相互交往。他认为,人们用来解释自己的情绪的内部生理线索是模糊不清的,适合于多种不同的解释,因此,对自己情绪的相应知觉也是间接的、较不稳定的。也就是说,产生情绪有二,一是生理唤醒状态,一是外界的刺激和标志。

许多情绪的生理唤醒模式是相似或相同的,只有通过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标志,才会形成某种性质的情绪。沙赫特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沙赫特的二因素实验结果。

沙赫特的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解释青春期的上年为什么有时容易迁怒于别人,有时容易欣欣鼓舞。可以用于临床**。

13、态度的三成分。

态度由情感、行为意向、认知三部分组成,即知、情、意三个成分。

14、海德的一致性理论。

1、海德的理论假设主要有两个。

1)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

2)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2、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人们在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一致。

3、失调理论:为了维持与外显行为间的一致性,态度会随行为而改变。

15、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有些是相互关系的,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协调和不协调两种情况。

前者是愉快或者满意的,要保持的状态,后者是使人心理上有不愉快感和压迫感,并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失调的状态,不协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

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增加新的认识: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以戒烟为例。

16、偏见:

偏见是人们不以事实为根据或以有限事实为根据对人对事所作出的以偏概全的偏好或偏恶。大多指偏恶,情感多于认知。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或过时的信息**为基础的。

17、攻击行为的微观模型:

watson的1984模型

直接因素——挑动诱因——间接因素——环境因素。

挫折和挑动因素受到身体口头供给身体或言语攻击攻击线索的呈现。

讨厌的条件刺激**的存在他人煽动

个人的变量学习史性别激动对挑动的归因预期攻击的代价抑制接触物(去个性化)——酒精作用:挑动的归因预期的代价。

结果: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如逃避。

18、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无偿地提供时间或其他资源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19、适宜唤起层次理论。

赫伯提出:人们在心理上都有一个最适合的社会刺激量,当社会刺激量低于这个最适宜的刺激量时,就会引起人们追求安静的需要,当社会刺激量低于这个最适合的刺激量时,就会引起人们追求交往的需要;每个人的最适宜的社会刺激量水平不同,表现行为特点不同,有的人最适宜的社会刺激量水平比较低,因而表现内倾,反之则表现外倾。情绪唤醒与亲和行为的关系的实验。

恐惧与亲和行为假设孤立使人产生恐惧,与人亲和减少恐惧,恐惧感越强的人,其亲和力的需求就越强。2024年,沙赫特证明了这一点。人是为了消除恐惧而选择合群的。

实验2也证明了社会比较理论人有自我评价倾向,当缺乏非社会性客观的标准时,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反应与别人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这种社会比较的欲望会使人相互亲近,同病相怜。医院的候诊室和病房的同一种病的病人容易产生亲近成为朋友。

出生次序与亲和的要求实验发现头生及独生子在恐惧时比后生子表现出更强的亲和需求。

20、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通过人际的三种需要加以解释。每个人都有这三种需要。

包容亲近的需要个体想要与别人建立并维持相互关系的需要。希望与融为一体。当形成肯定的关系时,儿童及**便形成正性情感如幸福和满意无忧无虑等;否则便要形成焦虑和孤独的情感。

支配的关系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关系的需要。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关系都包含着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与需要的满足。

情感的需要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即要与别人进**感交流的需要,满足时产生稳定感和幸福感和感激,否则便产生恐惧和焦虑感或退缩。

三种基本需要对应的三种基本人际行为。

包容行为包容的需要为得到满足或包容过多,就会产生低社会行为内倾、退缩等,或超社会行为,既外向、过分表现、自我中心、专断等,适当的合理的包容的行为,无论是读出还是参与都会产生幸福。

支配行为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三种类型,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决策活动中。拒绝型谦逊、服从、拒绝权力和责任;**型好支配、控制欲和权力欲;

民主型理想的类型善于听取他人的一件,注意到别人的长处,调节人际关系,尊重权威和民意,过分的拒绝型和**型都是病态的行为。

情感行为情感关系是人们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三种**于童年经验的情感行为类型由双亲与儿童不适当的关系带来的低个人行为表现为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避免亲密的关系;超个人行为表现为试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恐惧失去这种新密的关系,妒忌并阻止其他人与自己的朋友有亲密的关系;适当的个人行为类型在童年时代与父母有适当的情感关系,能灵活的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理智和自信,充满温情,尊重别人的选择。

21、人际关系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的心理满足程度不同,情感体验不同,距离不同。一般可以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可分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

集体主义并非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也并非利己主义。

沃特曼认为个人主义包括四个特征。

个人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看法及了解。

个人为自我实现而奋斗。

个人对生活的个人责任所持的态度。

个人的规范性道德推理。

triandis et al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从10个方面加以区分。

个人主义人际基本含义

1 有很多内群体但非内群体的人并不比然视为外群体的人。

2 普通性的社会交往。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2 社会化的内涵。3 社会化的内容。4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5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6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7 自我知觉的途径。8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9 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10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chapter 1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人们之间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chapter 2 社会中的自我。自我概念 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鸡尾酒会效应 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我们会选择倾听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尤其是一些...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心理学有人格 实验 认知 社会四个领域,人格心理学 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认知心理学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