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19-09-20 10:59:00 阅读 4492

4.不需要社会现实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少的从众。

5.指导语的影响。

二、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克拉奇菲尔德技术(被试面对控制板上四个灯),谢里夫的规范自主运动实验(判断光点移动)

三、从众的理论/原因。

1. 个性理论:具有较少的自我力量,较少忍耐自己冲动的能力,不愿意接受责任和委托,较少自省,较少创造性。

2. 群体理论: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与影响力。

四、为什么会服从?

1)规范性社会压力。

2)信息性压力(模糊情景)

3)遵守了错误的规范(“服从权威”)

4)自我辩白(登门槛效应)

5)责任转移。

群体与个体】

一、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2.社会堕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3.群集行为/集体行为: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短暂性狂热行为。

4.去个性化:群体中的人们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个**和个人身份。

二、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个人的合作定位,沟通。

人际关系与吸引】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情境因素。

距离:时空接近效应。

交往频率:频率越高,刺激越多。

结群/集群性(人际吸引场)

情绪体验: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和能带来愉快体验的人。

2.个人特质因素。

外表吸引力:刻板效应——美的就是好的(美丽贴水)

才华与能力。

个人品质(犯错误效应)

3.相似与互补。

相似性: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取长补短。

二、沟通网络。

1.正式群体:环状、轮式、链式、y式、全通道(完全开放式)。

2.非正式群体:单线型,集中型(葡萄藤式),偶然型,流言型。

三、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1)优点:揭示群体人际关系的状况;并能进行量化的描述;测量松散的非正式群体有效。

2)缺点:不能反映群体内深层结构和动态发展;资料易受测量者主观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必须保密,否则易起纠纷。

社会认知】一、偏见的**。

1.利害冲突论:对稀少而宝贵的资源的直接竞争。

2.社会学习论:直接学习、模仿学习。

3.个人因素:权威型人格。

4.团体偏见的消除:接触。

二、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基本假设:结果自始至终与原因共变。

2)原因归于三方面:行动者、刺激对象、环境背景/情境。

应关注三方面信息:一致性、一贯性与区别性信息。(判断方式p249)

三、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朴素心理学,内因+外因。

四、刻板印象。

1. 定义: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推而广之地认为这个事物或群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2. 影响(1)积极作用: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精力,能迅速对某人有大概了解,有利于应对复杂的周围世界。

2)消极作用:易产生认知偏差,造成先入为主,并且可能有一系列消极后果。

五、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图式使我们以有效的方式组织大量信息。

六、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1.对他人的认知:情绪、人格。

2.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关系。

3.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和心理及行为的认知。

态度及转变】

一、如何使态度发生转变?

a.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联想、强化、模仿。

2.认知失调理论:

减少失调(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内容的重要性)

决策后失调(重新评价)

b.改**度的沟通因素。

1.沟通者可信性:专长权威(说得在行),动机意图(说得中肯,真诚而非说服,偶然听到)

2.睡眠者效应(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反增,重内容轻说者) 说得动听。

3.沟通者的类似性(与听众相似的人传递信息,听众所喜欢的人)

4.沟通内容组织:情感(与好感恶感相联系),给予双面信息,呈现顺序: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同化效应:听众使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类似自己的观点。

6.让听众承诺(公开讲述,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采取行动:登门槛技术、留面子技术)

c.个性因素。

1)可说服性(2)智力(3)自尊(4)个性和社会情景的相互作用。

二、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元素:认为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认知无关:两个认知同时出现但无关系;

认知协调:一个认知紧跟着另一个认知/适合于另一个认知;

认知不协调: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互矛盾,相互排斥。

2)失调程度。

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随着由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

3)减少失调(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内容的重要性)

4)决策后失调(重新评价)

三、态度的结构——abc理论。

1.认知成分、情绪成分、行为成分。

2.对abc理论的理解。

1)态度结构中的三个成分相互依赖、协调一致。

2)赞成或反对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

3)态度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与实际行为发生联系,而不等于某种实际行为。

自我知觉】一、自我服务偏见:人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

二、自我提升(自我强化):个体在对自己知觉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即自己夸奖自己、肯定自己、从积极方面评价自己,它是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

三、自尊的影响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到的信息(向下的比较以维护自尊;与成功的人距离拉大,相似性降低)

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

4.其他人的评价——库利的镜像自我。

社会化】一、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a 客观1.文化(文化多样性,文化相似性,全球化)

2.家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教养方式。

3.学校(途径:教材、教师、教育方式、考试、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学校文化)

4.同辈群体(同学、朋友)

5.大众传播媒介。

b主观因素:个体遗传、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政治法律道德规范,角色规范,生活目标。

三、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心理学取向(麦独孤、奥尔波特)

强调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变量为分析重点,**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变化,分析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揭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优点是具有精确的量化分析,对个体或微观社会心理的研究较细致、深入,科学性强;缺点是对宏观心理层面的了解不够,研究结论欠缺应用性。

2.社会学取向(罗斯、库兹明)

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优点是研究层面广、研究课题敏锐、研究结果应用性强;缺点是对个体和微观层面了解不深、缺乏精确性。

3.文化人类学取向(特里安德斯)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比较。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及其特征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精神分析理论。

1.主要观点。

个性结构:无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意识。无意识是推动人的行为的最强大动力。

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宗教、伦理、社会起源都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将宗教归因于人类心灵一种依赖的需要。

2.评价。正面:强调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作用:产生出一大批不同的心理分析**。

负面:过分强调性对人发展的作用;一些方面不能适用于其他文化;未对儿童进行直接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系统观察。

2.相关研究。

3.实验研究(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自然实验法,模拟实验)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 另类 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积极性偏差和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 群体压力 自我暗示 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内...

社会心理学作业

社会心理学 作业一。一 单选题 共10道试题,共20分。1.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a.低球技术b.留面子效应c.登门槛效应d.螺旋效应。满分 2分。2.费斯廷杰提出了 a.自我知觉理论b.归因理论c.控制源理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