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人们之间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chapter 2 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鸡尾酒会效应: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我们会选择倾听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尤其是一些与己有关的特殊刺激,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聚光灯效应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就像自己时刻站在聚光灯下,是他人注目的焦点一样。
透明度错觉:由于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察觉度很高,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被注意到,但实际上我们所透露的信息要少于实际上所传达到的信息。
自我服务偏见 :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美化。我们总是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chapter 3 社会信念与判断。
信念:人们对某种思想和事物所抱的坚定不移、真诚信服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我们是如何归因的:
我们会利用“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这三种信息来解释他人。
一贯性:在这种情境下/对该事物,一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 并不是一贯都表现出这种行为→暂时的情况。
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事物,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外部归因(归因于环境);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内部归因(归因于个人)
一致性:在这种情境下/对同一事物,其他人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其他人也表现出这种行为→外部归因(归因于环境);其他人没表现出这种行为→内部归因(归因于个人)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解释他人时,会低估情境(外因)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内因)的影响。
我们解释自己时,会低估个人(内因)的影响,而高估环境(外因)的影响。
尤其是解释自己的消极行为时。
信念固着 :对于已经接受了的结论,我们往往更偏向于坚持它是对的,而不是去质疑其合理性。 [理解]
代表性直觉: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在人头脑中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如:
一个人长得凶神恶煞,就直接判断这个人是个坏人。 [理解]
易得性直觉:鲜明的、记忆深刻的,更容易形象化(易得性高)的事物,与那些较难形象化的事件相比,人们认为前者更容易发生。 如:
尼日尼亚和南非,哪个国家人口更多?人们直觉性得判断南非人口多,即运用了易得性直觉。[理解]
自我实现预言【举例说明】:我们的社会信念和判断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动,(对其他人,这一系列的行动将使其他人按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行动),并通过这样做使我们的预言得以实现。
chapter 4 行为和态度。
态度:人们对人、事、物的信念、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倾向。
行为决定态度的几种行为):
角色扮演:是指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例: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理解]
**和道德的行为和态度:**有时会来自逐渐升级的行为和态度。一个不起眼的恶行会很容易产生一种更恶劣的行为。道德也如此。
行为→寻找理由,态度变化→行为变化→态度进一步变化→逐渐升级→新的态度,进一步的行为。[理解]
登门拜访现象(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经常会让人们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因此,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
先请他们帮个小忙。如:让顾客自愿作出一个最初没有损失的承诺——用一包试用品,答应去听一种投资介绍——经常会让顾客做出更大的承诺——购买产品。
总而言之,人们不仅仅坚持自己所相信的,人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解释:认知失调理论(为什么行为能够影响我们的态度)
当两种想法(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以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如果此时行为没有足够的理由,那么人们就会感到失调,这时人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这种失调。
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chapter 5 从众。
从众的定义: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
反从众: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之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相反极端的行为。 [理解]
独立:个体对如何行动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做出反应。[理解]
顺从(compliance):这种个人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 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引起的。[理解]
接纳(acceptance):公开行为与内心信念都与群体相一致的从众行为。[理解]
变色龙效应: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的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
1)与对象的情感距离:对于与我们亲密、情感距离近的人来说,我们更不容易服从伤害他们的命令。
2)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接近会增加服从率;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令人接受的。
3)权威的机构性: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更易发挥社会权力,更易让人服从。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当有一个不服从的人站出来时,原本观望的人们也会跟着不服从。
影响从众的因素:列举5个。
一)任务的特点: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那么从众比率会大大增加。人们对自己的判断感越不确定,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二)群体的特点:
1、群体规模: 3个或更多个体可以更好的引发从众行为,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2、群体成员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尤其该偏离者并没有遭到群体的拒绝、嘲笑。
3、地位:地位较高的人易引起从众。
4、公开性:大多数人在公众场合比在私底下更加从众。
5、凝聚力:凝聚力强的团体,其内部成员从众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文化特点:集体主义文化,提倡和谐、一致,注重集体、群体,从众的行为较普遍。个人主义文化,提倡独立,自由,个性,希望彰显个性,从众的程度较弱。
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这就是逆反心理——人们采取反向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自由感。[理解]
chapter 6 说服。
说服的两种途径[理解]
一、中心途径:
通过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进行说服
有动机、有能力系统思考分析的听众易被说服。
例:**。电视直销广告。
二、外周途径:
通过直观的、清晰易懂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说服
没有动机、没有能力系统思考分析的听众易被说服。
怎样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列举5点)
1、传达者。
1)表现得专业。
a.从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让别人对你说“是”,这样会使人有可信赖感,并且有利于拉近距离。
b.以某一领域内的学识渊博者、专家、学者的身份被介绍给大家。
c.看上去专业的表现。
2)表现得真诚。
2、信息内容:
1)情绪:好心情、恐惧等等情绪,都可以适当使用。
2)单方面双方面说服:
a. 如果对方已经持赞成态度,正面的论证更能加强最初的观点;
b. 如果要改变别人的观点,正面、反面双方面的论证比较有效。
c. 对相反的观点有所了解,双方面论证会更有说服力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听众:有动机、有能力系统思考分析用中心途径说服效果更好。
没有动机、没有能力系统思考分析用外周途径说服效果更好。
4、登门拜访效应: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改变对方的看法。
结合案例分析,邪教或传销组织是如何进行精神灌输的。[理解,结合材料]
一、态度依从行为:
认知失调→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那些人们自发作出的、公开作出的和反复做出的行为,更容易引发态度的改变。
登门拜访效应: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改变对方的态度。
二、说服技巧的运用:
1、传达者的特征。
权威性:成功的邪教团体或传销组织有一个在成员看来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来吸引和指挥自己的成员。
可信度:受骗者通常是被亲朋好友拉下水。
2、信息内容。
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迎合成员所想的,极富吸引力。
生动、丰富的所谓“实例”“现身说法。
3、听众。受骗者通常是以下几类人。
年轻人:不到25岁,处在思想相对开放的时期,态度和价值观都不十分稳定。
老年人:容易受人蛊惑。
通常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面临个人危机,背井离乡独自生活,正在寻求未来的方向的人。
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受过教育的被理想观念冲昏头的人
三 、团体效应。
将成员与其先前的社会支持系统割裂开,避免他们和其他人往来。
外部联系逐渐减弱,每一个人都只和组织内的成员发生联系——社会闭塞。
导致:1、没有了外部信息、外部联系,无法辨别、反驳精神灌输的内容。
2、从众行为:即使只是表面上的意见统一,也能使人们保持并最终接纳这种意见。
总结:1、循序渐进地诱导
2、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
3、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中。
chapter 7 人际吸引:喜欢和爱。
哪些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产生:
一、 相互交往的频率:
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话题和态度,尤其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交往的频率在形**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给他人的最初反应必须是中性的或略微积极的。
二、 外表吸引力:
外表吸引力对于人们形成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倾向于更喜欢外貌有吸引力的人。
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对那些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的行为更为喜欢,而且会认为他们具有更多社会所希望的个性特征,比如善交际,令人愉快,家教良好等等。
但对这个人有了了解之后,外表吸引力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了。
三、 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与我们的价值观、态度一致的人做朋友,相似性产生喜爱。
但我们通常不认为那些表现出与我们自己相同的不好的特征的人是有吸引力的。所以这时,我们会喜欢与我们互补的人。
注:理解的不要求背诵。
例子是为了加深理解,看看就可以,不要求记。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2 社会化的内涵。3 社会化的内容。4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5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6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7 自我知觉的途径。8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9 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10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心理学有人格 实验 认知 社会四个领域,人格心理学 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认知心理学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社会心理学 2 研究对象 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客观原则 实事求是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交往原则 人道原则 自愿参与 自由终止 充足补救 保密性 发展性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