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理论要点。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教师应如何做。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分)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1)三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六因素: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 知识提取。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三点)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p94-97):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⑤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江西新讯教育江西省 2010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汇编 中学教育心理学 共27页当前第1页江西新讯教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3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考查目标 教育心理学是我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之一。要求考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 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 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元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加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