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心理学讲稿

发布 2022-10-18 23:07:28 阅读 8215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认识你自己!)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

古希腊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性世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

理念世界:先于感性世界和独立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转瞬即逝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应该是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理念。理念**于理念世界,它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心理之外,比具体事物更实在、更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具体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明确表达其意义。例如,个别的人与一般的人即人的理念的关系。

既然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知觉就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觉,这说明感官知觉不可靠,所得到的知识不真实。真实的知识应该**于理念世界,亦即依靠理性得到的知识。

柏拉图看到了感性知识的局限性,但否认了感觉的客观实在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知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既然理性不依赖于感性认识,那么理性是怎样得到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呢?这里柏拉图利用了“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学说,提出了“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灵魂和理念都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永存不朽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住在在理念世界里,,早已认识了理念,只是在进入了肉体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把原有的理念知识给忘掉了。学习的作用就是只有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当它居于支配地位时,灵魂就有了“智慧”的德性。

意志:是灵魂中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当它执行理性的指示,控制欲望时,灵魂就有了“勇敢”的德性。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当欲望受到控制时,灵魂就有了“节制”的德性。

柏拉图的灵魂分类法是最早的心理三分法,即认识、情感和意志。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柏拉图的思想,而是改弦易张,另立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他的《论灵魂》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本专门的心理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认识**于感觉,而感觉是外部对象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腊块”,感觉则是外物印在腊块上的痕迹。他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离开感觉就不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是灵魂的工具。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为部分。不过,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能和非理性的功能。理性功能的核心是思维。

非理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想象。理性的功能是主动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他的四因说上。四因说指事物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是物质的自身,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房屋的砖和泥。

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原型。因为每一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

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直接原因。

目的因:是事物的终极原因,二。 **教与经院哲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仍与灵魂问题有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1.奥古斯丁(354---430年)(使耶稣由人变成神的人)

是教父学的最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学思想是从教父学中引申出来的。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灵魂分布于全身,支配着身体的生命过程。

灵魂接受来自各种感官印在脑中的印象,输送运动到肌肉,使肌肉发出动作,他的这一观点隐含了“中枢论”的思想。

奥古斯丁第一次使用了“内省法”。他把知识分为两类:外部感觉和主观内省。

通过感觉,人们了解着外部世界;通过主观的内省,认识到灵魂的存在。内省为了解灵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内省法是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至如今,内省法仍在心理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奥古斯丁认为推理、记忆和意志是灵魂的三种官能。但他认为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同属一个心灵。

2.托马斯阿奎那(1225---2024年)

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他的影响深远,直到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新托马斯主义。

阿奎那把灵魂看成是物质以外的一种力量,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灵魂是不灭的。人出生时灵魂与肉体结合,人死亡时,灵魂离开肉体。这一学说退回到柏拉图的灵魂转世说的思想上去了。

在阿奎那看来,灵魂具有理性的能力、感觉的能力等认识能力。其中理性的能力是完全不依赖于肉体及其各个器官的,是超越有机体的。

在理智与意志的关系上,阿奎那认为原则上理智支配意志,因为理智可以为意志选择好的对象。但他毕竟是一位神学家,需要考虑宗教的利益。如果以理智为中心,则没有信仰的余地。

因此在宗教信仰上,他认为意志要支配理智。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哲学所研究的重点由本体论的问题转到认识论的问题。而认识论的问题同心理学息息相关。

因此,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心身关系问题:出现了交感论与平行论两种学说。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白板说与天赋论:

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

1.笛卡尔(r descartes)

笛卡尔生于法国。他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由于健康原因,学校的领导允许他不参加早晨的宗教服务活动,并且允许他躺在床上,直到中午。这一习惯笛卡尔保持了一生。

在这些寂静的早晨,笛卡尔进行他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有几个梦改变了笛卡尔的生活。他曾经回忆说,11月10日那一天,他是在一个有暖炉的房间度过的。在房间中,他沉思于他的数学和科学观念中,不知不觉睡着了。

在梦中,他为懒惰而受到谴责。“真理之灵”占据了他的心灵,劝说他把毕生的工作贡献给数学。真理之灵告诉他,数学原理可以应用到各门科学之中,使知识变得更为精确。

因此,笛卡尔决心怀疑现存的一切,特别是那些来自于过去的教条和学问,只相信那些他可以绝对确证的知识。

笛卡尔在数学和哲学方面写下了许多作品。由于这些作品,他的名声逐渐增长,并因此而吸引了20岁的瑞典女王christina的注意。克里斯蒂娜要求笛卡尔来教她哲学。

笛卡尔极不情愿,不想放弃自己的自由和隐居生活,也担心他会死在瑞典,但是他极为尊重皇家的请求。2024年秋天,女王派了一个战舰来把他接到了瑞典。克里斯蒂娜坚持早晨5点钟在一个暖气设备不好的图书馆里给她授课。

这年的冬天又极为寒冷。在极端寒冷的冬天早晨,脆弱的笛卡尔忍受了近4个月,最终患上了肺炎。2024年2月11日,笛卡尔去世了。

笛卡尔逝世16年之后,他的朋友认为应该把遗体运回法国。他们送了一口棺材到瑞典,但是这口棺材太短,容不下笛卡尔的身躯,瑞典当局的解决方法是卸下了头颅。

当遗体的其余部分准备起程回国的时候,法国派驻瑞典的大使认为他应该留下一个纪念物,于是他砍下了遗体右手的前指。缺少头颅和一个手指的遗体被运回了巴黎,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瑞典的一个军事将领把笛卡尔的头颅挖了出来,当作纪念品保存了起来。

在150年的时间里,笛卡尔的头颅从一个收藏家转到另一个收藏家那里,直到最后被埋葬在巴黎。

(1) 理性主义的哲学观

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统治着一切。哲学和科学都附属于神学,一切服从于信仰。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后,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神学的真理提出挑战,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

一是经验的归纳法,二是理性的演绎法。笛卡尔就是理性演绎法的首位倡导者。这种方法就是:

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感觉常常还欺骗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但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

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信仰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另外,他也是一个天赋观念论者,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等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

(2) 我思故我在。

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出发,笛卡尔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置于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怀疑一切。笛卡尔进行普遍怀疑的结果,是发现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思想总有一个思想的主体。

这个主体就是“我” 所以,我思故我在。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内省的方法。后世的内省法主要是从笛卡尔开始的。

(3) 二元论。

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自我”,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而在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世界。这就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精神。心物两分法的传统由此开始。

(4) 身心交感论。

物质和精神或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笛卡尔认为两者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身体影响心灵,心灵影响身体,两者通过松果腺而相互影响。他的这一观点不同于莱布尼兹的心身平行论。

(5) 反射学说。

笛卡尔以血液循环的模式解释神经运动的过程。感官与大脑有细线相连。当感官受到刺激时,细线就牵动脑内的某些孔道开关。

打开孔道的门,存于其中的“动物精气”就顺着中空的神经流入肌肉,导致肌肉的动作。尽管他没有提出反射这个词,但他却勾画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这一学说也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动物是机器”。

2.洛克(1632---2024年)

白板说。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到,全部的知识都导源于经验,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

洛克指出,主张天赋论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诸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学学的公理、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人们“普遍同意的”,因而是天赋的。但是洛克指出,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以及无神论者根本就不信仰上帝,儿童和白痴也没有几何公理和逻辑的观念,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遍同意,这一论据是站不住的。知识是后天经验的结果。

洛克学说有一定的片面性。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

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辨析

作者 韩晓剑 新一代 2010年第09期。摘要 哲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包含或从属于哲学下的关于人类心灵性质与活动阐释和推测,形成相对理论体系的统称。心理哲学的概念是伴随着哲学的有机统一和世界哲学的概念提出对人的心理 精神 的哲学研究,从广义上包括心理学哲学与心...

哲学与心理学

怎样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整个世界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有人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由于摆脱了哲学的羁绊,崇尚自然科学的实验验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的心理 意识与其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人类在文化进程中,像信徒走进教堂,像管理者走进办公室,像运动员走进赛场,都是进入了一个文化世界,使精神在进程中不朽地演化,一切文化要素在这里给相对性的国正大小进行区分,用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来创造激情,再进行有价值地混合。所有的灵魂都没有自律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