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8 14:35:28 阅读 4302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4.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5.错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6.幻觉: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虚幻的知觉,即无中生有,如幻听,幻味,幻视。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8.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的材料的记忆起到干扰作用。

9.倒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记忆起到干扰作用。

10.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

11.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2.特质:是人格中使行为具有一致性和倾向性的心理结构,它是人格分析和人格测量的单元。

13..心境:是一种渲染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4..激情: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15.应激: 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

16.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18..动机: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两个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三个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19.动机斗争/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也称为。

20.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21.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23.气质: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

24.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25.心理应激:在某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个体觉察(认知评价)到客观需求与应对能力不平衡而做出适应或应对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状态。

26.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就是应激源,具体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物。

27.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28.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

29晶体智力:指人通过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流体智力:指不依据人的文化知识经验的能力,表现为空间定向,知觉操作等方面。

1.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偏离了常规标准或准则,并伴有个体痛苦体验或心理损害,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心理异常状态。

2.性心理障碍:以两性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3.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4.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5.病人的求医行为:在人们感到某种身心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6.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6.心理咨询与**: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特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或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8.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它周围的事物则作为知觉的背景。

9.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目前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二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三是指专业或实践即心理卫生工作。

10.系统脱敏法:这是行为**中的一种方法,由wolpe创立,用于**焦虑病人。

**医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映,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11.定势:这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使人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认识或行为,或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一般在相同相似情境中,定势有助于问题解决,但在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则可能会起消极作用。

12.癌前性格:现代的一些行为学家提出了一种“c型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高度的顺从社会,他们一般过分谨慎、忍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定而又不善于疏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常常有沮丧、无助、悲伤等负性情绪情绪体验。这种人格特征被证明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性格称为“癌前性格”。

13.示范作用: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概念之一,它强调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14.智力:属于一般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5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会团体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16.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障碍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统称为病人。

17.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叫适应现象。适应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18.需要层次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他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其发展顺序及高低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9.投射测验:是指观察者对一些模糊的或者无结构材料所做出的反应,被试者的想象而将其心理活动从内心深处暴露或投射出来的一种测验。从而使检查者得以了解被试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冲突。

1.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所建立的心理学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3.当代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在疾病和将抗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5.合理化: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又成文饰作用。致以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及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6.精神分析理论:是由frude所创立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心理结构理论和人格理论

7.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如一边上课,一边记笔记。

8.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精神分析**:是由frude所创立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心理结构理论和人格理论。

10.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对遗忘规律所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绘制的,揭示记忆材料的保存数量(或遗忘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该曲线表明:

在对记忆材料识记后的最初一端时间遗忘快,随着时间推移,记忆材料遗忘的数量逐渐减少,遗忘速度也变得更加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1.情绪: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2.惩罚: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或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之一),由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13.人格障碍:从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这种人格发。

展的畸形与偏态程度,表现出固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人格、人格异常、

病态人格等。

14.信度: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反应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效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反应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16.常模:是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17.心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不断的交流,在构成密切的**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发展,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的心理干预过程。

18.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19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医学心理学重点

生物医学模式 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 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医疗活动也往往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故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错觉 是不正确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注意的特征 广度 转移 稳定性 分配。思维 间接性 概括性,是认识的...

医学心理学重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费洛伊德。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 意识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潜意识 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人格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

1 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 学习和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医学模式是指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根据医学的发展历史,可将医学模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在古代原始社会,医学是在与迷信和巫术的不断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西方则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