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费洛伊德。
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
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42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食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2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贮存。
遗忘的规律: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遗忘原因假说:干扰说,衰减说,压抑说,线索依赖性遗忘。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思维的种类:p47
思维障碍:正常人类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思维内容付诸实践时产生一定效果,并能接受现实检验自身矫正错误。而且,进行思维的人有相应的内省体检,知道自己思维活动属于自身,为自己所控。
如果上述正常思维特征有改变,则称为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分类:思维速度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控制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并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基本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
分配、转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表现在:1.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受社会条件所制约。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一般不受情境所左右,是对人、对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却远比情感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一般较弱,比较内隐而不外露,很少有冲动性。
就人类个体发展而言,情绪发展**,情感体验在后。
情绪和情感在个体身上很难严格区分开来,它们是彼此依存而交融在一起的,不可分割。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短时间的强烈而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迎击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的意义和作用: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意志行动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品质是指构**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治性。
人格是具有不同诉诸基础的人,子啊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性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积极性。
需要时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始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能力是制约人们完成某项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表现在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的动力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显示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性。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pt表)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
中国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乐观稳定3意志品质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健全完整6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的判断原则:1差异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总体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机体在不同刺激作用下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成为应激。应激综合症(gas)分为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初级评价:
是指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指一旦初级评价得到事件与己有利害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评估。
应对: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当事人过度强调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后果,必然导致整日的不良情绪反应。
闪回与闯入性思维:指遭遇严重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在生活里经常不由自主闪回灾难的影子,或者脑海中突然闯入既往的一些灾难性痛苦情景或思维内容,表现为挥之不去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临床实践中根据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对个体的行为标本进行测量,从而分析个体差异和心理特质,这就是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常模:指某一心理测验在一定群体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不同的群体其常模标准有所区别。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采用同一个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指一个测验是否将所要测量的内容指标准确地反映出来的程度。心理测验实施的注意问题:
1心理测验项目选择遵循既不滥用,也不乱用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工具。
2心理测验实施过程,主试要观察被试外显行为、情感态度和身体特征三个方面的表现,并做好记录,观察收集到的资料,作为检测结果数据分析的参考资料。
3心理测验过程应当在良好的主试被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保证测验结果的准确性。4心理检测报告书写格式应当规范化。
心理检测的分类: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常用智力测验有:韦克斯勒智力表、斯坦福-比奈测验、瑞文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e:外向-内向n:神经质p:精神质l: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朴实、幼稚水平。
scl-90:症状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心理干预: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和心理咨询区别在于:**对象各有侧重,心理**主要针对具有躯体或精神疾病的患者,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正常患者。
心理**的原则:保密、尊重、接纳、中立原则。
精神分析**主要技术: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患者中心**基本技术:
真诚:指**师以真正的自我出现,他在**中的表现如同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一样坦率,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之内,不以专家的角色高高在上,而是和患者平等、坦诚相处。
无条件积极关注:**师不加评判地接纳和尊重患者。
共情:指**师站在患者的角度,准确而敏感地理解患者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它们在**中的意义,并反馈给对方。
系统脱敏**:基本思想:一个可引起焦虑的刺激,由于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逐渐会失去诱发患者焦虑的作用。
释义:指对来访者所叙述的信息中的主要实施内容重新编排,并反馈给来访者,达到强化重点、鼓励深入讨论,并让来访者知道**师以及理解了她所表达的信息内容。
心理晤谈:具体化:在**中找出事物的特殊性,包括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和情感得以澄清。
开放式提问:用于咨询晤谈开始的时候、鼓励求助者说出更多信息的时候、详述具体事例等情况。
封闭式提问:指**师已经对求助者的状况有一个假设,提问的目的是证实这种假设正确与否。
患者心理:指患者在患病或发生主观不适后伴随着诊断、**和护理过程所发生一系列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
病感:一种无法客观验证的,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患病:一个被会认可的处于非健康状态中的人。
患者角色:指被生和社会认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p185角色适应与类型的例子。
求医类型: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强制就医。
患者的心理需要:安全感和**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和刺激的需要,被尊重与被接纳的需要。
医患关系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医患交往的原则:需要满足的原则:1患者的心理需要2医生角色的职责3医生的需要:①生存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接纳和尊重的需要④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他基本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2诚信原则3有力患者健康原则。
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原则:(心身同治)
1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为主,辅之以心理**。2对于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
生物医学模式 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 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医疗活动也往往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故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错觉 是不正确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注意的特征 广度 转移 稳定性 分配。思维 间接性 概括性,是认识的...
医学心理学重点
1 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 学习和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医学模式是指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根据医学的发展历史,可将医学模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在古代原始社会,医学是在与迷信和巫术的不断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西方则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模式 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 对象 范畴和基本对策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