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10-18 11:31:28 阅读 4763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da 5—羟色胺 5—h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途径1实验研究2非实验研究。

二、具体方法1行为测量方法2神经化学方法。

一)行为测量方法学。

1、非条件反射: 先天的,由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在进化过程中被固定下来的神经联系所决定,s-r间有固定的联系,出生后即发挥作用或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2、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种类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第一信号;语言词语---第二信号。

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巴甫洛夫:食物性条件反射,防御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斯金纳。

二)神经化学方法 1、神经解剖学技术 2、活脑的研究方法 3、脑损伤法4、脑刺激法5、脑电记录6、生物化学技术。

1、神经解剖学技术1 组织学的方法---脑组织的细微的解剖知识2 追踪神经通路。

2、活脑的研究方法/脑成像术 1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ct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 pet 3核磁共振技术 mri

3、脑损伤法1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或切除术;吸出损伤;电解损伤2可逆损伤:扩散性阻抑;冰冻法。

4、脑电刺激法弱电流或化学物质作用于脑个别部位。

5、脑电记录 1脑电图eeg:头皮表面或头皮下电极针记录的电位2 皮层电图ecog:皮层表皮或皮层内记录的电位。

6、生物化学技术1微离子透入法2 免疫学技术3 药物作用4 其它化学物质。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一、神经解剖的术语。

关系平面 (上下)水平面/横切面 (左右)正中平面,矢状面 (前后)冠状面。

二、神经系统概貌。

一基本结构1、神经元 2、神经结构。

胞体→灰质 1中枢:神经核;皮层/皮质 2周围:神经节。

突起→白质 1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2网状结构。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脑(一)大脑(二)间脑(三)脑干:中脑、脑桥、延脑(四)小脑。

二、脊髓。一、脑。

一)大脑。1、大脑皮层/皮质。

外部结构:1 沟、裂、回 2叶 3区---组织学上52个;按机能分3类(感觉运动联络)

内部结构:六层从外到内(1分子层2外颗粒层3外锥体细胞层4内颗粒层5内锥体细胞层6多形细胞层)

2、基底神经节 1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系统2杏仁核3屏状核。

3、边缘系统。

二)间脑 1、丘脑 2、上丘脑 3、下丘脑 4、底丘脑。

三)脑干1、中脑 (1)顶盖:上丘(视),下丘(听)(2)被盖。

2、脑桥:大小脑联系 3、延脑。

四)小脑。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脑神经 12对。

二、脊神经 31对。

三、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1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1按照解剖分脑神经脊神经 3按照功能分运动神经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植物神经|自主神经)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类型按突起分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功能分形态大小分大神经元小神经元。

第二节静息电位: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离子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刺激,内反外正,为极化状态。

二、形成机制1内外离子性质、浓度不同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3na+—k+泵作用。

第三节动作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当刺激时,电位会发生突然急剧的大的变化,这个大的电位变化能够以不减幅的形式沿轴突传下去。这个大的电位变化就叫动作电位。

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当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称超极化,相反极化现象减弱时称为去极化,当膜由-70mv去极化到0mv,进而变化到20-40mv,瓷实膜的状态称为反极化状态。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也叫产生神经冲动,也叫锋电位。

二、形成机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

第四节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1全或无: 阈下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不能产生神经冲动,阈上刺激不管强度如何,神经纤维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2速度: 粗/细; 有/无髓鞘;髓鞘的厚/薄3方向:

可以双向4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二、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出间隙。

一)突触类型1轴突—树突2轴突—胞体3轴突—轴突4树突—树突。

二)神经递质。

1定义突触前膜的电变化不能直接传至后膜,必须以某种化学物质为中介,这种起传递作用的中介物质或神经介质被称为神经递质。

特点:1存在于神经前膜的神经元特鄙视其神经末梢内,并可以从神经末梢释放,从而发挥生物效应的物质。,在发挥效应后可在释放的局部通过灭活机制迅速终止其生理反应。

2种类 1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单胺类:儿茶酚胺,吲哚胺3氨基酸4其它。

三)突触传递。

机制:递质释放,受体作用。

特点及现象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易化作用 4兴奋与抑制5总和作用6疲劳7药物影响。

第五章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注意的生理指标及其变化。

一、无意注意的生理指标。

(一)基本指标变化瞳孔扩大,呼吸率和心率↓,肌电活动↑,**导电性↑ ,四肢血管收缩(血流量↓ )脑部血流量↑ ,脑电表现为去同步化(a→b)。

非特异性的初始性朝向反应; 变化性朝向反应。

二)无意注意与n200波。

n200波:n2a---mmn n2b p3a

外部刺激强度的变化越大,mmn的潜伏期越短,持续时间短,峰值高; 反之。

当mmn后伴随一个正波或n2b-p3a复合波,就会出现朝向反应; 反之。

二、有意注意的生理指标变化。

一)平均诱发电位(aep):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s,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s或撤消s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所引起的电位变化,均可称ep。经过叠加处理后所显示的诱发电位叫aep。

2、类型按s性质和感觉通路 --听觉、视觉、体感诱发电位(aep、vep、sep)等。

3、成份潜伏期不同--→早成份、中成份、晚成份、慢波动。

二)事件相关电位(erps)有较高级心理因素参与的诱发电位,称erps。

三)有意注意与erp

1、有意注意与晚成份有意注意时,晚成份振幅↑。分心时,晚成份振幅↓。

n1成份---对注意的刺激的定向方式 p3成份---对注意的反应定向方式。

2、有意注意与慢波动有意注意时,cnv(关联负变化)振幅↑

第二节注意的神经模型。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 早选择理论(全看)

一、特异性传导系统与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s—感官—冲动—在脑干水平上分别沿两种不同的神经通路传入。

一)特异性传导系统。

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三)二者在丘脑都受着一个闸门的控制,使冲动受到筛选,只有能通过闸门的冲动才能到皮层。闸门:丘脑的网状核。

二、内侧丘脑—额叶系统:内侧丘脑的某些神经核与大脑皮层额叶(颗粒层)在解剖上有直接联系,在机能上关系密切,所以将内侧丘脑的这些神经核、额叶、连接它们的双向通路丘脑下脚。

二)作用1实验研究 2抑制无关s,从而对注意对象进行选择。3抑制是有特异性的。

三、中脑网状结构1网状结构和内侧丘脑—额叶系统的作用总是相反的2网状结构对网状核有抑制作用,内侧丘脑—额叶系统对网状核有兴奋作用3二者在网状核发生聚合,同时对网状核发生相反的作用。

四、丘脑网状核 1对感觉交替核起抑制作用2抑制是特异性的。

神经匹配模型 – 晚选择理论(了解)

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活动模式是否匹配。

发生环节: 传出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内。

早选择理论: 感觉。

晚选择理论: 运动。

注意的神经网络有三个网络。

定向网络顶叶;中脑的上丘;丘脑的枕核。

执行网络额叶,包括扣带前回和辅助运动区;有时基底神经节。

警觉网络网状结构上行系统: ne,da,ach,5-ht

第三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二、病理表现1 erp:顶叶p3波潜伏期长、幅值低2脑结构:脑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壳核3脑生化:多巴胺b羟化酶含量较低。

三、** 1尚缺乏有效**方法2一般采用小剂量精神运动兴奋剂。

第六章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视觉。

一、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一)构造纤维膜血管膜神经膜(视网膜)

视网膜分为 1外层色素细胞 2内层感受细胞层:视锥、视杆。

双极细胞层:双极、水平、无足。

视神经节细胞层。

二)功能。1、折光与成像功能。

2、调节功能 1屈光调节 2瞳孔调节。

3、感光功能。

1视细胞―→视锥(明视) 视杆(暗视)

2化学反应—感光色素―→视锥细胞色素视杆细胞色素。

视紫红质互为转换成视黄醛+视蛋白。

二、视觉通路。

三视觉缺陷。

四、颜色知觉。

一)颜色的三个维度(特性)

二)机制 1感受细胞:视锥细胞2色细胞:谱色对抗细胞。

五、知觉的神经机制。

一)视野与感受野1、视野 2、感受野视网膜中/外侧膝状体中/皮层中。

二)功能柱(皮层中)1特征侦察器模型(特征提取功能柱) 2空间频率过滤器模型(空间频率柱)

三)超柱(知觉)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

四)初级知觉通路。

v1(17),v2(18) →v3(19):动态形状,v4(颞上沟):静态形状,颜色,v5(颞中回 mt):运动。

五)高级知觉通路。

枕叶→ 颞叶联合皮层顶叶联合皮层。

1、物体知觉的腹侧通路: what 通路。

v1(17)→v2(18)→v3(19)→ v4→颞下回it(前区,后区)

2、空间知觉的背侧通路: where 通路。

v1(17)→v2(18)→v3(19)→颞上沟尾侧→颞中回mt →颞上沟内沿和颞上沟底→顶叶(下顶区,顶内沟)

六)下行调节主要是兴奋性调制, 提示。

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三章。1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电位概念及特点。2 epsp和ipsp的基本机制。3 神经信号传递方式。4 递质共存 受体 配体的概念。5 受体特征和分类。尼氏体 存在着胞体和树突中,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组成,是合成蛋白质主要部位。郎飞结 相邻两端髓鞘的突出部分。1静息电位 神经元在静息状...

生理心理学教案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生理心理学教案。教材 生理心理学 授课对象 08级心理本科。授课时间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师 生理心理学。教材李新旺生理心理学。参考教材。匡培梓,生理心理学。邵郊,生理心理学。沈政,生理心理学。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主编,沈政等译,认知神经科学。phillip 著,胡佩诚等译,健康...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事件相关电位 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 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按潜伏期分类 早成分 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中成分 10 50毫秒之间的5个波晚成分 50 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dt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