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10:54:28 阅读 5078

1. 条件反射三原则:反射活动与外界刺激有着因果关系,即决定论原则;脑对外部刺激进行反映时,进行着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与之相应地在脑内存在着许多分析器;结构原则,脑的反射活动是通过反射弧而实现的。

2. 非条件反射: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所以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种属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

3. 条件反射: 有刺激引起的习得性反应,在最初的时候,此刺激并不能引发该刺激反应。

4. 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

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5. 条件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连续多次地不强化,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分化抑制:对与条件刺激近似的其它刺激产生的抑制。

延缓抑制:由于延长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结合时间而产生的抑制。

6. 自发电位: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在没有任何外加刺激的情况下,能产生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自发电位。

7. 诱发电位: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销刺激时,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

8. 神经元典型动作电位过程:神经元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的动作电位,其脉冲的峰电位上升部分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峰电位的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和后超级化过程而形成,此时膜为钾膜状态。

动作电位:细胞膜对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膜电位形成的物质基础。

离子通道:由跨膜蛋白质分子形成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离子选择性,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门控,拥有此性质的通道可以开放和关闭。

膜电位:是在任何状态下跨神经元膜的电压。

静息电位(极化):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大约-70毫伏的电位差。

去极化: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

反极化(超射):在去极化过程中,膜内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的反转过程。

复极化:随着k+流向细胞外,使得去极化和反极化电位迅速降低,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

后超级化电位:复极化的过程继续,使细胞膜出现大约-90毫伏的电位。

9.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神经解剖学技术。

1、组织学的方法:固定、切片和染色。

2、神经通路追踪方法:例如溃变轴突的研究,辣根过氧化酶追踪方法。

二)脑立体定位技术。

根据已有的脑结构图谱,移动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三维标尺就能有效地确定想要找的脑部位。

三)脑损伤法。

利用天然的或实验的方法,造成动物脑损伤,然后研究损伤动物的功能障碍,进而推断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四)刺激法。

1、电刺激法:用无伤害性的电流刺激脑的特定部位,观察心理行为的变化以确定该脑部位的功能。

2、化学刺激法:在脑的局部区域注射神经递质等激动剂,观察它们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五)电记录法。

把生物细胞活动时伴随的微弱电流放大后输入阴极射线示波器等,就可以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

六)生物化学分析法。

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法可以**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七)脑成像技术。

ct、pet和fmri等。

八)行为学研究。

对行为做数量化的记录,行为性质的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 功能柱:感受野基本相同的神经元集在一起形成了功能柱,成为感受外部事物属性的基本功能单位。

有哪几种眼动方式?

3. 眼动方式:1、随意性眼动: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

辐辏运动:两眼视轴发生反方向性运动。包括辐合和分散。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翼靠近,称为辐合。相反,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2、非随意眼动:扫视、注视、微颤运动、追随运动、震颤运动。

扫视:观察一个复杂的物体或快速运动的物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扫视,每次持续时间10-80毫秒。

注视: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为注视,持续时间是150-400毫秒。

微颤运动:在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而是发生快速微颤,以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追随运动:是观察缓慢运动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方式。

震颤运动:观察运动物体时,一般情况下是眼睛追随运动和扫视运动周期变换,眼睛出现不自觉的震颤。观察运动物体的过程,眼睛震颤就是慢相(追随运动)和快相(扫视运动)交替的过程。

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类型的细胞,它们在信息传递和生物电反应方式上有何不同?

4.视网膜细胞类型及其信息传递和生物电反应方式: 细胞类型包括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在视网膜的5种细胞中,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节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发生侧抑制等精细调节作用。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为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极量反应。视网膜的横向联系中,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信息的处理和从光感受细胞至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为基础的模拟过程,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5.视觉皮层功能柱及其类型:

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包括方位柱、眼优势柱、颜色柱。

方位柱:对视觉刺激在视野**现的位置和方向的特征进行提取。不仅对边界线、边角的位置,而且对其出现的方向与运动均能进行特征提取。

眼优势柱:对同一只眼所看到的图像给予最大反应。

颜色柱:柱内的所有细胞有相同的光谱特性。

6.声波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参数: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的次数,也就是每秒钟掠过我们耳朵的受压缩或变稀薄的空气小块的个数。人类可听频率大概是20-16000hz的声音。

声音频率产生的主观听觉是音高(或者音调)。

波幅:声波的振动幅度,以其所具有的振动压强为度量单位。压缩的和稀薄的空气之间的压强差是声音的音强(或者响度)。

复合音频谱:实际生活中的声音是由不同频率的波以不同强度的组合,形成独特声音属性的音色。音色就是某一复合音的频谱,即构成该复合声的主要频率组成成分。

纯音:以单一频率规律性振动的声波,称为纯音。

7.贝克西的行波学:

贝克西认为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引起卵圆窗的振动,在内耳的传播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因为耳蜗螺旋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高,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低,行波传播的速度逐渐降低,振幅也逐渐降低,达耳蜗顶部时,行波几乎消失,可见在耳蜗管的不同点上,行波振动的最大频率逐一下降。换言之,不同频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

8.躯体感觉模式:

浅感觉:**的触觉、压觉、振动觉和温度觉。

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他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

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与其他感觉不同,一般情况下这些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这些感受器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收到牵拉或触压就会引起痛觉。

视觉失认症有哪几种,有关的脑结构是什么?

统觉性失认症。

症状:患者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只能认识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损伤部位:可能是在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联想性失认症。

症状: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是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损伤部位: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

颜色失认症。

症状:患者不能对所见物体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物体的颜色。

全色盲失认症:患者不能认识物体的颜色。两侧或单侧的大脑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大概相当于v4区受损。

颜色命名性失认症:患者对物体的颜色能形成知觉,能按照要求把两个相同颜色的物体匹配起来,但却说不出颜色性质和名称。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或视觉和语言区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特殊颜色失认症:患者不仅丧失颜色视觉和语言功能之间的联系,而且关于颜色的听觉表象能力也丧失,可能是v4区更广泛的损伤。

面孔失认症。

熟人面孔失认症:患者对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的面孔**,找出该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但患者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以凭借亲人的声音和衣着加以确认。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也不能根据单人的面孔**,指出该人在集体**的位置。是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2.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超柱。超柱是在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对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知觉。

视皮层中的超柱对落在同一感受野的各种特征,例如颜色、方位等进行同时性或并行性信息提取,并进行初步综合,构成简单视知觉的生理基础。

多模式感知细胞: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频率增加和发生最大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和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频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另外,在颞上沟、顶叶5区和7区,额叶的8区、9区和46区内都发现这类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3.知觉的背侧通路:

初级视皮层v1区→v2区→v3区→颞上沟的尾侧后沿和底附近的颞中回mt区(v5区,自v2区和v3区等皮层区域接受有序的视拓扑投射,同时接受v1区ⅳb层的神经元,mt区具有大的感受野,不仅对视野中物体相对空间关系形成知觉,还对图形背景反向运动反应,产生物体运动知觉)→颞上沟内沿mst区和颞上沟底fst区(对更大视野范围的物体空间关系和相对运动产生知觉,且可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图像进行信息压缩)→顶叶的下顶区和顶内沟外侧沿的神经元(物体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的高级中枢)。

生理心理学教案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生理心理学教案。教材 生理心理学 授课对象 08级心理本科。授课时间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师 生理心理学。教材李新旺生理心理学。参考教材。匡培梓,生理心理学。邵郊,生理心理学。沈政,生理心理学。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主编,沈政等译,认知神经科学。phillip 著,胡佩诚等译,健康...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事件相关电位 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 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按潜伏期分类 早成分 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中成分 10 50毫秒之间的5个波晚成分 50 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dt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研究...

生理心理学

1.注意的神经网络的组成和作用 头悬梁,锥刺股 警觉网络 上行na 去甲肾上腺素 系统。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景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参与选择性注意。上行da 多巴胺 系统。行为激活,将动机转化为动作。上行5 ht 5 羟色胺 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上行胆碱能系统。提高信噪比,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定向...